公平竞争-改革潮涌——试论邓小平高考决策的历史意义

公平竞争-改革潮涌——试论邓小平高考决策的历史意义

ID:42757908

大小:27.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20

公平竞争-改革潮涌——试论邓小平高考决策的历史意义_第1页
公平竞争-改革潮涌——试论邓小平高考决策的历史意义_第2页
公平竞争-改革潮涌——试论邓小平高考决策的历史意义_第3页
公平竞争-改革潮涌——试论邓小平高考决策的历史意义_第4页
资源描述:

《公平竞争-改革潮涌——试论邓小平高考决策的历史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公平竞争,改革潮涌试论邓小平高考决策的历史意义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张少军恢复高考,改革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是1977年邓小平重新走上党和国家领导岗位之后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它的历史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恢复高考,而在于真正把“公平竞争”的精神请回來,将之确立为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基本原则,确立为教育领域内的基本原则,并为以后将之确立为社会各领域发展的基本原则张本。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一决策是邓氏改革拨乱反正,开辟新路的一个突破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第一笔。众所周知,共和国立国以来,高校招生走过一条曲折之路。高考的前十七年大致

2、可分为1949-1956年髙考建立,1957-1958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下高考受到批评,1959-1962年恢复经济问题下高考再次受到关注,1963-1965年重提阶级斗争下高考受到批评四个阶段。纵观这十七年的高考发展,主要是围绕通过政治审查來兑现高考权利主体的斗争,而1957年的反右是关键。1949-1954年,高校招生向工农开门,对所谓剥削阶级出身的人的排斥还不明显。1955-1957年,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各项规章已基本确立,反右派运动后,“阶级路线问题”开始主宰招生过程屮的各个方面。1958-1965年,政治审查日趋严格,招

3、生考试制度日益显现出其政治性特点。这种阶级斗争观念笼罩一切的趋势愈演愈烈,导致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对教育及相关考试招生制度认识的偏差愈來俞大,批评愈來愈严厉,最终的结果是高考被废除。1966—1970年5年高校没有招收新生,1971—1976年6年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1977年才恢复正常高考。国家权力在高考招生制度中的一个重要体现是政治审查。不断变化的政审标准显示出作为执政集团在本阶级利益和社会公平之间的价值摆动:既要照顾本阶级利益,又要考虑社会稳定;既要保障必要的人才储备,又要控制自由的社会阶层流动。政审标准的变化意味着高考权利主体

4、的变化。反右派运动和教育革命后,高考从社会各阶级、阶层都拥有的权利成为“无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的专利。通过政治审查制度实现了入学、升学领域的“阶级路线”,进行了教育权利的分配,表现为工农及其子女有教育优先权,限制剥削阶级子女的升学,干部子弟享有教育特权。后來我们知道,那时高考招生,校方会在极为保密的情况下对学生一一政审,除了推荐留苏生和保送生外,政审结论基本分为四类:1.可录取机密专业;2.可录取一般专业;3.降格录取;4.不宜录取。政治审查的依据,并非个人表现或学习成绩,而是家庭岀身和社会关系。出身地主富农家庭的,或者家长在1957

5、年被划为右派的,或有海外关系尤其是港澳台关系的学生基本上都是不宜录取和降格录収者。当时高校招生,先看政审结论再看考试分数,高中毕业生中因此失去上大学机会的不在少数。以某重点大学的学籍档案资料为基础统计数据显示:在家庭成分上,工农大学生逐渐增加;院校层次越高,剥削阶级子女被排斥越严重。有人为“新中国”教育史上这一极左招生政策辩护,认为高考中对工农群体的优惠政策是国家在缩小阶层差异、促进教育公平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对1949年以前的社会已经建立起来的精英生产方式的否定,是中国追求平均主义历史传统的当世再现,因而体现了革命意义上的“公平”。

6、然而这种以国家行政权力主导的,在考试成绩标准之外另设政审标准的做法,把一大批优秀人才拒之于高等教育大门之外,把本应“公平竞争,唯才是举”的高考招生变成了事实上的人才逆淘汰,它的不公平是显而易见的。它摧残人才于未成之际,受害者受的是“内伤”,具有隐蔽性,故而时至今日,右派改正了,国门打开了,历史上种种冤假错案平反了,而关于当年极左的招生考试政策对一大批潜在人才的摧残,却尘封于历史的死角,极少被公开提起。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在《我的祖父孙中山》的后记中记述:“1955年,我从上海第八女子高中毕业,我三年高中的总平均成绩在90分以上,还被评

7、为五好学生。在教师的指派下,我还负责帮助五位同学通过了毕业考试。虽然有这样的成绩……我不能进入任何大学读书。我对自己的未来非常悲观,却连哭都不敢哭……就写了一封信给祖母宋庆龄……祖母很快回了信,信上说:上大学不是人生唯一的道路。不过,她在信的最后一行提到:但愿我明年能进入大学;次年我进入上海同济大学。”可以想见,若无宋庆龄的奔走斡旋,孙中山的孙女,高中平均成绩在90以上的五好学生就此与高等教育无缘。那还是在政审标進相对宽松的1955年。刘少奇Z子刘源“艰难的报考Z路”也很能说明问题。1977年8月21日清晨,北京长安街沿途的高音喇叭

8、里传出头条新闻:恢复高考。刘少奇之子刘源所在的北京起重机厂召开正式会议传达相关文件,报考条件就张贴在车间的墙上。尽管报名的政审条件中不涉及出身,只说了本人不能有历史问题、政治问题,刘源的报名依然被厂组织部门退回,理由是“超龄”。日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