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749009
大小:50.6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21
《隋唐时期的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隋唐时期的教育内容提要:一、隋唐文教政策二、隋唐学校教育制度三、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四、韩愈的教育思想一、隋唐文教政策:(一)尊崇儒术:1、尊孔2、整理、统一-儒经3、提高儒丄的地位(-)兼容佛道二、隋唐学校教育制度:一、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1、在学校设置上,隋朝中央官学设冇国了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2、在教育行政上,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教育行政长官)二、唐朝的学校教育制度:(一)唐朝的学制系统:1、官学:(1)中央
2、官学:①中央专设学校:六学一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广文馆②屮央附设学校(2)地方官学:①郡(州)学②县学地方官学的类型:①经学②医学③崇玄学2、私学(二)唐朝的学校管理制度:(1)入学制度(2)学礼制度(3)教学制度(4)考核制度(5)惩罚制度(6)休假制度(三)唐朝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1、建立了从屮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2、教冇的等级性明显3、教冇行政体制实行分级管理4、完备的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5、专业教育受到重视6、学校教育少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相结合三、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
3、展古代选丄制度的发展演变:察举制(以德取人)——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人)——科举制度(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Z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它称为“中国第五人发明”。一、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一)隋朝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公元607年,隋炀帝始置进士科,是科举考试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二)唐朝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1、唐朝科举考试的程序:(1)考生来源(2)报考资格(3)报考时间与方法2、科举考试科日:(1)秀才科(2)明经科(3)进士科(4)明法科(5)明字科(6)明算科3
4、、科举考试方法:1、贴经2、墨义3、口试4、策问5、诗赋二、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一)宋代的改革:1、扩大科举名额,提高及第者的社会地位和待遇2、确定“三年一贡举”3、殿试成为定制4、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二)元代的改革:1、明定三场制乡试、会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和隔三日2、规定考试范围出题范围是《四帖》,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I!;章句集注》3、科举制度日趋严密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三)明代的改革:确定“三年人比”制度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童生试: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它包插县试、府试、院试三
5、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进入宫廷参加瑕试。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賜进士及第,二甲賜进士出身,三甲賜同进士出身。3、考试的手续更为严密4、确定八股取丄•的考试形式八股文特点:1、取材于四书五经2、代圣人立言3、采用排比对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賦、论、策于一体。八股文体的结构:第一
6、是“破题”,用两句话破题H耍义:第二是“承题”,承接破题的诡义而俐明之;第三是“起讲”,为议论的开始:第四是“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第五是“起股”,又称“捉比”;第六是“中股”,又称“中比”;第七是“后股”,又称''后比”;第八是“束股”,又称''束比”。(四)清代的改革:1、考试科忖上,增设了翻译科。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三、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1、积极作用:(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2)标准统-,制度健全,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3)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发展2、消极
7、影响:(1)朿缚思想,阻碍学术发展(2)彩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3)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思考题科举制度从隋朝建立到清末废除,历时1300年Z久,这项制度为什么会冇这么顽强的生命力?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中国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要在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对我们今天的考试改革有什么启示?四、韩愈的教育思想一、论教育目的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Z道也。尧以是传Z舜,舜以是传Z禹,禹以是传Z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了,孔了传之孟轲
8、。——《原道》夫所谓先王Z教者,何也?博爱Z谓仁,行而宜ZZ谓义;由是而Z焉Z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行政。——《原道》“愈之志在古道,……学所以为道。”二、“性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韩昌黎全集》性也者,与生俱生者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者也。其所以为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其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