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ID:42726252

大小:406.06 KB

页数:34页

时间:2019-09-21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_第1页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_第2页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_第3页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_第4页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大主题: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

2、的手工业考点1

3、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34[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①距今一万多年以前,原始农业已存在,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②距今八九千年前,农业进入耜耕阶段,收成较好,但地力仍很有限。③刀耕火种和耜耕,都实行集体耕作,人们经常迁徙流动,生活非常艰苦。34④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农业生产转变为使用金属农具的传统农业,耕作技术提高。(1)铁犁牛耕①原因b.施肥与灌溉的新发展,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还

4、发明了桔槔。②影响a.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完全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精耕细作。2.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属于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2)奴隶社会:井田制。①性质: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②内容a.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把王畿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买卖和转让,并须向国王缴纳一定的贡赋。b.井田制分为公田和私田。(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①原因a.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5、。b.以改革变法的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②地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③形式:封建土地国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轻巧识记]封建土地制度及其影响a.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铁犁与牛耕相结合,形成新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小农经济的形成(1)时间:战国时期。34(1)原因: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2)特点①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自给自足。(3)评价①地位:在长达两千

6、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占据主导地位。②积极性: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精耕细作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③局限性: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概念阐释]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关系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

7、土地为主的佃农经济。三者的关系如右图所示:1.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1)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复种指数的提高。(2)为提高土地生产率,进行技术革新。耧犁西汉开沟与播种合二为一农具曲辕犁唐朝便于深耕碎土、节省畜力耕作间作、套种、中耕技术发展排灌兴修水利,发明翻车、筒车商周已懂得施用粪肥和绿肥施肥明清肥料已达130多种34育种穗选法、株选法、扦插、嫁接农时二十四节气[轻巧识记]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34[教材补遗]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

8、表现在:(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2.过程阶段表现34东晋以前:基础条件东晋南朝:南北经济差距缩小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等对江南有所开发。秦汉时期,中

9、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两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34隋唐五代:开始南移南宋:最终完成明清:地位巩固1.影响城市交通贸易人口分布34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至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