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血防知识讲座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血防知识讲座教案 主 讲 人:王义容时 间:9月5日讲座内容:1、“瘟神”血吸虫病2、我国血吸虫病流行范围3、血吸虫与血吸虫病4、血吸虫病对人体的危害5、怎样预防血吸虫病一、血吸虫——“瘟神”血吸虫病是由于人或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疾病.人得了血吸虫病会严重影响身体健康。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由于血吸虫病流行十分严重,造成疫区居民成批死亡,无数病人的身体受到摧残,致使田园荒芜、满目凄凉,出现许多"无人村"、"寡妇村"、"罗汉村",(腹水肚大如鼓,象罗汉)和"棺材村"等悲惨景象.湖北省阳新县40年代有8万多人死于血吸虫病,毁灭村庄7
2、000多个,荒芜耕地约1.5万公顷(23万余亩);1950年,江苏省高邮县新民乡的农民在有螺洲滩下水劳动,其中4091人患了急性血吸虫病,死亡1335人,死绝45户,遗下孤儿91个,呈现出"万户萧疏鬼***"的悲惨景象。血吸虫病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同时对家畜也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家畜得了血吸虫病后出现拉痢、消瘦和成长迟缓,使免疫力下降,若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导致死亡,严重影响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1980年,湖南省君山农场购入的200多头菜牛,不久就感染了血吸虫而无一存活.由于血吸虫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影响疫区经济发展,因此人们称它为"瘟神"。血吸虫病
3、在我国流行由来已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70年代在湖南长沙和湖北荆州出土的西汉(公元前约100多年)古尸的肝脏和肠壁均发现了血吸虫卵,证明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至少有2100年历史。二、我国血吸虫病流行范围我国血吸虫病分布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上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400个县、市、区,516个乡、镇、场.主要是长江中下游沿江5省和四川、云南等省.但在上述范围内并非普遍流行血吸虫病,各省有一定的县、乡,一定的居民点为疫区,疫区呈点状或片状分布.全国历年曾查出钉螺面积148亿平方米,病人1200例,病牛100余
4、万头。三、日本血吸虫成虫血吸虫成虫与成虫雌雄合抱血吸虫成虫雌雄合抱血吸虫成虫血吸虫虫卵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卵无盖,其一侧有一小刺,排出时已发育至毛蚴阶段. 虫卵大小为112~182×45~78(μm )血吸虫尾蚴入侵人体后在人体内发育为成虫,寄生在人体的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内,以人的血液等为营养,供其生长,发育和繁殖.大量营养物质的流失会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晚期病人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等严重症状而致死。儿童和青少年如感染严重,使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及其他因素可影响生长发育和生殖而致侏儒症。四、血吸虫病对人体的危害因肝纤维化病变在晚期常是不可逆的,
5、并且对治疗反应甚差,从而导致临床上难治的晚期血吸虫病。 成虫交配后产卵,一部分虫卵逆流进入肠壁.卵内毛蚴分泌可溶性虫卵抗原,致敏T淋巴细胞.虫卵的反复沉积和寄主机体免疫力的增强,使肠壁组织的破坏与增生同时存在,造成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导致肠壁增厚,形成虫卵肉芽肿甚至癌肿.另一部分虫卵随血液流到肝脏,致使嗜酸性白细胞增多,引起肝脓疡,进而破坏肝脏,严重的会出现肝腹水,肝硬化,进而导致患者死亡。异位寄生与异位损害 日本血吸虫成虫在门脉系统以外的静脉内寄生称异位寄生,而见于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的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则称异位损害或异位血吸虫病。人体常见的异位损
6、害在脑和肺。血吸虫卵进入脑和脊髓产生异位损害,可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经侧支循环进入肺的虫卵可引起肺动脉炎,甚至肺源性心脏病;罕见的异位损害可见于皮肤、甲状腺、心包、肾等处。异位寄生与损害多发生在大量尾蚴感染的急性期,而慢性期及晚期患者也可出现。经动物试验结果初步分析,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合并脑或肺的异位损害可能由于感染大量尾蚴,虫数过多,发生异位寄生和损害。晚期因肝纤维化,发生侧支循环,门脉系统吻合支扩大,肠系膜静脉的虫卵可被血流带到肺、脑或其他组织引起病变。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已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大量人口流动,给血吸虫病的扩
7、散提供了条件,致使这种古老的疾病仍在不断延续。据推算全国有154万病人,每年有数以千计的血吸虫急性感染发生,特别对儿童的危害相当大。每年因患血吸虫病损害健康,降低生产率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无法估算。目前,全国尚有未控制的流行区,绝大多数是流行严重的湖沼地区和环境复杂的边远山区。各流行区的情况不一,目标不同,防制对策亦应有所不同。因此,血吸虫病防治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科学防治。 建国以来,党和政府非常关心疫区人民的健康,组织了大规模的血吸虫病防治和研究工作,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苦历程。在1984年以前,防治血吸虫病的目的是为了阻断其传播,重点放在消灭媒介钉螺
8、上,认为消灭了钉螺,血吸虫病就失去了传播基础。经过反复不断地进行,效果并不理想。1984年由于新的安全有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