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吐尼沙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新疆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题目:棉花黄萎病抗性机制研究进展姓名:吐尼沙古.亚森学院:农学院专业:生物技术班级:061班学号:063135126指导教师:顾爱星职称:副教授200年4月10日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6棉花抗黄萎病抗性机制研究进展作者:吐尼沙古.亚森指导老师:顾爱星摘要:棉花黄萎病是世界性的害危害性大,流行年份可导致巨大经济损失的一种病。棉花黄萎病是由土壤含大量菌,病原菌产生分化,缺乏抗棉花黄萎病的优良品种,温湿度适宜条件不好,缺乏对棉花黄萎病严格的检疫制度和有效快速的检疫手段等等多种原因而大发生的。本文章从棉黄萎病的发生概况、发生原因,致病机理、寄主与病原菌的识别,既存的组
2、织结构抗性,诱发的组织结构抗性,植保素,可溶性糖,单宁,酶等与棉花黄萎病抗病性的关系,微生态抗性机制等方面简要综述了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就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研究进行了展望。关键词:棉花;黄萎病;抗病性 棉花黄萎病(VerticilliumdahkliaeKlab)是世界性的棉花病害,分布广,危害性大,在我国南、北方棉区每年亦有发生,流行年份可导致巨大经济损失。该病菌适应性强,可寄生于660多种作物,病菌致病力分化明显,传播途径多,防治难度大,已严重制约着我国棉花生产的持续发展。1棉花黄萎病发生概况棉花病害据统计有60余种,在我国发生为害达23种,以枯、黄萎病最为严重,平常
3、年份的产量损失为10%~20%,严重时高达60%以上。1892年枯萎病首次在美国阿拉巴马州被发现后,1914年棉黄萎病是继枯萎病之后人们发现的又一棉花重要病害。世界上棉黄萎病已遍布美国、秘鲁、巴西、阿根廷、以色列、伊拉克、伊朗、印度、保加利亚、希腊、西班牙,前苏联。我国棉黄萎病于1935年从美国引种传入,先后在陕西泾阳,山西运城、山东高密和河南安阳等地发生危害。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国已有12个省市(区)发生棉黄萎病,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棉区。1993年棉黄萎病在全国大暴发,发病面积达267万hm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内陆棉区扩展速度较快,据不完全统计,该棉
4、区的70%~80%棉田已有黄萎病出现。1997年全国因黄萎病减产10.7%,损失皮棉43万t,价值人民币60.5亿元。至2002年全国统计棉黄萎病发病面积已达300万hm2。在病原种群上,种子交流导致病原菌在地方上的种类越来越多,形成了复合种群(基因型)。研究表明各地的棉黄萎病菌均存在致病力的分化和提高,而且强致病力菌系的出现是造成棉黄萎病逐年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1]。2棉花黄萎病大发生原因2.1 土壤含菌量大,病原菌可能产生分化棉花黄萎病菌是土壤习居性病菌,产生微菌核来抵抗不良环境,在土壤中可存活8~10年。我国北方大部分棉区习惯连年种值,轮作制度难以实施。如山东棉区,纯作与麦套
5、棉各占50%,80%~90%的棉田为连产麦棉套种棉田。由于棉花连作,使病残体的病原菌在土壤中逐年累积,土壤含菌量相当高。研究还发现,棉花黄萎病菌有很强的变异性。1993、1995年在北方棉区出现焦枯、落叶、光秆等新症状,与美国T9、江苏VB等强致病菌系产生的症状相似,可能是北方棉区也出现与南方棉区相似的棉花黄萎病新的强致病力菌系据[2]。2.2 缺乏抗棉花黄萎病的优良品种我国棉花抗黄萎病育种不如抗枯萎病成效显著,目前还没有真正高抗棉花黄萎病的优良品种。现有大面积推广品种抗病力不强,不少棉区仍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6是棉花黄萎病大发生的重要内因。近些年培育的较成功品种兼抗枯黄萎病的中棉
6、所12号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以后,由于其种质退化和原抗黄萎病性就不很强,现难以抵抗黄萎病侵袭,如1993年河南省新乡县李台原种场中棉所12号原种发病率仅23.13%,而退化品种发病率高达85.10%。因此抗病性能作用不大。虽然有86-6号、淮阴910、BD-18等一些抗病性强的品种(系)选育成功,但尚未在棉花黄萎病区广泛应用,致使1995年棉花黄萎病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再次大发生。2.3 温湿度适宜是棉花黄萎病大发生的关键环境条件棉花黄萎病菌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4℃~25℃,超过31℃菌丝不生长,田间旬平均气温在27℃以上对棉花黄萎病发病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旬气温28℃,为该病出现隐症的临
7、界温度。7~8月份适宜温度,再加上高湿,有利于病害田间流行。1993年我国夏季大范围的异常凉爽多雨,气温比常年同期明显偏低。如河南省新乡县7月平均气温25.14℃比1994年同期低21.8℃,平均相对湿度为82%,7~8月有5旬平均气温低于27℃。1995年北方夏季也较常年凉爽,大范围的温度偏低,阴雨连绵,7~8月有5旬平均气温低于27℃。这两年夏季温湿度适宜棉花黄萎病菌的生长,不利于棉花植株的正常生长,是棉花黄萎病大发生的关键因素[3]。2.4 缺乏对棉花黄萎病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