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ID:42689355

大小:221.04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9-20

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吉林省长春市第十一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T卷选择题(选择唯一正确答案,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1.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吋期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D.宗法礼制逐渐崩溃【答案】D【解析】试題分析:战国时期服饰多元仅仅是种观象,服饰由“昭名分,辨轸威”的工具到多元化,背后显示的罡宗法等级的崩溃,故A项错误;材料衣冠眼饰的变化并不是竽级政治走向消亡的反映,根据所学知识登记证之也没有走

2、向消亡,故B项错误;材料与思想领域百家争呜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显示的是宗法礼乐制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步走向崩溃,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2.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坏发生”,即“天子私人近侧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Z。但取代之后,其屮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三公九卿是指政府的大臣,彼此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与材

3、料川微臣与大臣的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汉朝的“中朝”是汉武帝时期用一些近信侍从如尚书、等组成的决策机构,而汉代的三公九卿则成为外朝即执行机构,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相权分割为三,以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宋代的枢密院是二府三司的组成部分,负责军事,英长官枢密使为政府大臣,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3.唐朝时由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朝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督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A.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

4、独立性B.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D.使君主的权威不断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清朝在司法上,除采用唐朝的三司制,针対重大案件,实行九卿会审,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故A项错误;九卿会审体现了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增加了审判的公正性,故B项正确;题意并未体现皇帝从屮集权的表现,故C项错误;对于重大案件的审理采取权利交叉的共同审理,不会妨碍行政效率,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司法制度。1.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吋,因得大簡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

5、。双方约定: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这个盟约的签订A.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B.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C.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的增强D.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商业发展。材料中的盟约并不是工商食官制度瓦解的原因,排除A;材料信息“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并未体现重视商业的发展,排除B;材料“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说明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C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阶级结构的剧变,排除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表现。2.先秦某位思想家主

6、张:“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其意在说明A.重义轻利的观念有利于国家统治B.以德治民与依法治国相结合C.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D.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思想主张来自于荀子,荀子在材料中提出使百姓富裕和教化百姓对调养百姓思想感情和整饬百姓本性的重要性,而没有提到富裕百姓与政治教化孰先孰后的问题,故A项错误;荀子的治国理念的核心为礼法并重,然而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德治与法治,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改善民生和思想教化对加强统治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中改善民生并不能体现重利轻义的观念,而且也不能全血体现材料内涵,故D项错误。考点:中

7、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顾炎武认为儒学的本旨,“其行在孝悌忠信”“其职在洒扫应对”“其用之身在出处、去就、交际”“其施之天下在政令、教化、刑罚”“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这折射出顾炎武A.对理学和心学的彻底否定B.从传统儒学遗产中寻找出路C.对传统儒学的考证辨伪D.以孔孟儒学来维护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理学和心学仍然强调孝悌忠信、政令教化,故A项错误;顾炎武重申儒学的本质,认为“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体现了其从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