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重点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重点

ID:42664597

大小:107.0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19-09-19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重点_第1页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重点_第2页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重点_第3页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重点_第4页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重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理论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文艺学:是一门科学地研究文学的学问,包括三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即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具体地考察文学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状况、经验和规律的专门学问。文学批评:通过对一切文学现象,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等的分析、比较、评价,最后达到对它们作出科学的判断,从而给与它们一定的历史地位。文学理论:以人类社会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一切文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和探讨文学的性质、特征、构成、功能、价值和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等的规律,从中发现并建立起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命题框架及研究方法。文学发展史上关于文

2、学(艺术)本质的看法在文学发展史上,出现过种种关于文学本质的看法,如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康德的“天才说”,黑格尔的“理念的显现说”等。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对文学的看法更多了:有的从认识论角度,把文学看成社会生活的反映;有的从哲学的角度,把文学看作是克服异化、使人性暂时获得复归的一种手段;有的从价值学角度,认为文学是人格和思想感情的表现;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文学是苦闷和欢乐的象征,使人的内心感情的升华;有的从审美学的角度,认为文学是有缺陷的世界的一种理想之光;有的从符号学的角度,认为文学是语言符号的结晶;也有的从政治和阶级的角度,把一定时期的文学看作阶级斗

3、争的工具……近几十年来,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符号学等学科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向文学理论作多方渗透,渗透的结果一方面使文学理论派别繁多,各种文学观念体代频率增快;另一方面,既由于它们的不无合理的发现和见解而雄视文坛,却又因为把赋予其生命特征的东西推举到极端而产生了相应的谬误,最终只能悄然引退。这种情况之下,有的文学理论家企图通过对各种派别的文学理论的综合来建立起自己的文学理论观点。关于文学的性质与特征,可以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来概括,涉及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文学基本属性,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第一章文学是语言的

4、艺术一、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特殊性体现为:文学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既是反映生活的产物,又是超越生活的创造。1.从发生学角度看,文学源于生活(中国古代“感物说”,西方“摹仿说”)中西文论都强调文学必须依赖于社会生活,只是着眼点不同。中国古代的“感物说”主要是从思想感情的发生只能源于丰富的人生经验来讲的,西方的“摹仿说”则强调了社会生活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前者揭示了生活基础对文学活动的主体的制约,后者阐明了社会生活作为文学对象的重要性,二者都是文学活动存在和发展的不可少的前提。中国另有“诗言志”(《尚书.尧典》、“诗缘

5、情”《文赋》)“物”既有自然对象,还有现实生活的各种人生境况和社会矛盾(韩愈“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娱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文学源于生活并受生活所制约,因此也必然会打上阶级、时代的烙印并表现受其所处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社会心理和审美倾向;同时,文学传统如原型、母题、成规、模式等也影响着主体对来自生活实践的素材的理解和处理。2.从价值角度看,文学高于生活文学是为满足人类审美的精神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生成于主体对人生的审美把握。文学在摹写现实的同时还应该寻找造成现实生活所以如此的原因,追寻与思索人生的意义。(巴尔扎克27)阐明了文学高于生活的两层

6、涵义:其一,文学对生活的反映超越了现象摹写的层面,而寻找和揭示隐藏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各种动因,对生活作出艺术概括;其二,文学不仅是生活的反映,也是作家人生感悟和理想追求的表现。作家在反映生活的同时都会或鲜明或隐蔽地表现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并以此给读者精神上的启迪和审美享受。二、文学的主体性能够相当真实地反映生活,又能通过价值关系鲜明的显示反映主体的个性和情感,是文学艺术的特质。主体自身的各种条件,尤其是他的人生经验和他的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必然会深刻地影响文学对生活的把握,由此形成的文学这种社会意识的一个特点,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的主体性表明,文

7、学并不是客观对象如实投影与人的大脑的产物,而是在主体的积极参与下才得以形成的一种包含了主体成分在内并受主体的情感、意志所支配的意识现象。艺术形象中有作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经验,有他们对人生和人性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有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方式和言说方式。艺术家用人世材料工作,艺术则是他的心智的果实。――歌德主体要有对生活的深切感触,必须以情感投入的方式和审美评价的态度把握生活对象。(不能不为)――苏轼三、艺术真实1.中外古代文论在艺术真实上所表现的异同同:A.都非常重视艺术真实问题;B.都认为艺术真实并不等同于生活事实,而是对生活事实的提炼、概括、超越和创造异

8、:A.中国古代文论允许提炼和变形,强调“神似”;B.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