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664527
大小:4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9
《农村青少年城市化犯罪现象剖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农村青少年城市化犯罪现象剖析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都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教育、惩处越來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的颁布和修改,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重视程度。即便如此,青少年犯罪仍不断地眾鉤出一些新问题,笔者在近儿年來的少年刑事审判司法实践中发现,农村青少年城市化犯罪现象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例。所谓农村青少年城市化犯罪是指该少年本人系农业户口,因居住、务工、学习等原因进入城市或者流窜入城市而实施的犯罪行为。笔者对■本院自1996年
2、至2003年6月间所市理的157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统计发现,具屮251名少年被告人屮有117人属于农村青少年在城市中实施犯罪占整个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的46.6%.-、农村青少年城市化犯罪的原因(一)客观方面1、我国实行的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该制度虽已实施多年,但在农村却并未得到很好地落实,农村青少年的素质在学校教育中没冇得到整体提高。2、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人中专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苹影响了广人农民对了女上学的信心。“读书无用”的观念在很多家长及青少年的心H中严重存在,致使许多农村学龄少年辍学,失去继续受教育的机会,过早流入社会。3、一
3、些农村青少年的家长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或者难以履行监护职责,其未成年子女往往是从一般的不良行为一步步走上犯罪Z路。4、当前城市中存在着大量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温床”,如电了游戏厅、录像厅、网吧等。一些个体业主受金钱欲的驱使,不能按照这些场所禁止对未成年人开放的规定,同时青少年木身辨别是非能力差,加Z农村青少年在城市中所处的客观环境,使其更易受引诱而走上犯罪道路。5、我国是农业大国,80%以上的人口系农业人口,受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大量农村青少年进入城市务工,他们大多进入管理松散的私人企业,工作Z余的行为只能依靠其口我约束,这远
4、远不能制约他们不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6、现阶段我国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别,人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其中有许多是胄少年,但城市诣无解决他们就业、就学的能力和条件,使他们沦为闲散人员,有些确因牛•活所迫而走上犯罪道路。(二)主观方而农村青少年有着未成年人所普遍具有的特征:心理发育不成熟,辩别是非能力差,同时,他们乂有着独特的主观心理特征:1白卑心理。由于我国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农村在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均无法与城市相比。这无形中造成了农村青少年的自卑心理。在此心理作用下,往往表现为爱慕虚荣、喜欢攀比,为达到目的,常常铤而走险。2肓目崇拜心
5、理。农村青少年进入城市后,对一切充满新鲜感,一旦接触到社会上的一些不法分子,便不分良莠,盲FI追随。3亨乐心理。巨人的城乡反差使一些农村青少年滋牛扭Illi心态,为满足亨乐心理,追求个人享受,而在自身条件难以实现时,便采取非法手段,以达到目的。二、农村青少年城市化犯罪的特征1犯罪的性质单一,以财产型犯罪为主。财产型犯罪是农村青少年城市犯罪的主要类型,据统计占所有犯菲的84.6%.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们没有收入或收入较少,难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或者不能满足其较高的消费欲;另一方面,他们缺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往往实施侵犯财产型
6、犯罪。2大多数犯罪为共同犯罪,农村青少年在城市中大多势单力薄,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时常常会受到心理和牛•理上的限制,不敢或害怕难以独立完成,因而就和互勾结,共同实施犯罪。在我们审理的117名农村青少年城市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的占59%.3文化程度普遍低下。在我们审理的117名少年被告人屮,小学(含小学和文盲)以下文化程度的为87人,占总数的74.36%,其余均为初中以卞文化程度。4年龄人多数为16—18岁Z间,占总人数的90%.5偶犯及初犯多。我们审理的117名此类少年被告人屮有31名实施过两次以上的犯罪行为。其余均为偶犯或初犯。无一累犯。6
7、男性青少年犯罪占绝对多数。在我们统计的117名犯罪青少年小全部为男性。三、审理农村青少年城市犯罪案件应注意的问题农村青少年在城市中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存在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密不可分。人民法院在审理这些少年犯罪案件时,既要坚持依法办案,乂要具体案件具体对待,以求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一)严格把握年龄关。山于我国目前的八籍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特别是农村的户籍管理比较混乱,农业人口出生后的中报、登记很不规范。加Z—些家长的法律意识淡薄,为方便了女就业、就学、参军或计划生育等盂要,虚报或随意更改户口年龄的情况很多,造成了一些青少年的户籍年龄与实际
8、年龄不相吻合。对此,在审判实践屮,应继续贯彻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如何认定被告人犯罪时年龄问题的电话答复》的精神,在审判中,必须把被告人犯罪时的实际年龄作为案件的重要事实予以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