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655965
大小:277.77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9-19
《之江新城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设计说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之江新城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设计说明第一章建筑设计说明一、工程概述1、项目名称:之江新城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设计2、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杭州市之江度假区单元(XH18)A2-B-47-01地块,C36地块以南,丽景路以西,龙心路(16m,支路)以东,江涵路(40m,主干路)以北。3、建设规模: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功能区、才艺展示交流功能区、童玩空间成长辅导功能区、科技体育活动功能区、才艺兴趣辅导功能区、管理辅助功能区和地下停车库等。项目总建筑面积16500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1200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为4500平方米。4、规划控制指标:地块容积率≤1.2,建筑密度≤3
2、5%,绿地率≥30%,建筑高度≤24m,地下室建设不小于1层。二、设计依据1、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选字第330100201400008号;2、规划局核发的选址意见附图,范围以土地测定资料为准;3、国家有关规划、消防、交通、环保等规范、标准及《杭州城市规划建筑管理技术规范》(试行)。4、《中小学校设计规范》(GB50099-2011)5、《九年制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建设标准》(DB33/1018-2005)6、《普通幼儿园建设标准》(DB33/1040-2007)7、《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J57-2000)8、《民用建筑设计规范》(JGJ37-87)9、《办公楼建筑设计规范》(
3、JGJ62-90)三、设计理念1.本次设计注重整体规划构思,明确建筑的综合性概念;2.符合规划地块的设计要求,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3.流线布局科学合理,造型与功能并举;4.具备时代特征,创新设计思路;5.倡导“设计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融安全性、教育性、艺术性为一体;四、设计构思与目标本设计以功能设计为基础,空间造型为灵魂,秉承“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和“高起点、多功能、可扩展、高效益”的原则,整体设计体现人文化、现代化、生态化的青少年宫建设水准。之江新城青少年活动中心将建成集青少年思想教育、文化学习、培训、娱乐为一体的校外活动场所,以提高该区青少年综合素质
4、,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面临的挑战:1)功能性本项目用地面积相对较小,地块内集思想品德教育区、才艺展示交流区、童玩空间成长辅助区、科技体育活动区、才艺兴趣辅导区、管理辅助区和地下停车库等众多功能,而35%的建筑密度控制使得功能布局更加紧凑;32各功能房间的层高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多功能厅层净高7米以上,少儿游乐活动室层净高5米以上,少儿舞蹈、体操、国标等培训室层净高4米以上,使得功能排布更加复杂;中型演出小剧场按照剧场规范要求层净高为15-17米,而24米的建筑限高控制使得功能布局更加紧凑。1500㎡中型演出小剧场以及1500㎡多功能厅的面积要求在一
5、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他功能的合理排布。因此本次设计着重点为考虑各功能区块的衔接关系,特别是剧场和多功能厅的排布方式,避免流线交织;2)和谐性功能区域空间逻辑关系的复杂性显而易见,科技体育活动功能区和才艺兴趣辅导功能区在空间需求上有“动”和“静”的矛盾;绿地率与硬地需求的矛盾等,所以,实现建筑体内外的和谐统一对本设计尤为重要。3)美观性由于建筑密度、总建筑面积、建筑高度及3000㎡的少儿活动公共广场等规划性指标的硬性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建筑整体造型的体量变化,因此,在造型设计时要避免“矮胖化”,增加建筑的美观性。4)独特性作为一个新城区的亮点,建筑应具有寓意和地标感,拥有时代
6、特征。不论在外在形态还是内在功能,本设计都应与地块契合,与主流价值观契合。五、实现目标的设计手法和技术手段为实现设计目标,我们的设计手法可归纳为“求同”、“存异”、“互补”、“创新”。在整体规划上南北并列设置A、B两栋楼—北面A楼主要满足中型演出小剧场、童玩空间成长辅导功能及部分管理辅助功能的需求;南面B楼主要满足思想品德教育功能、才艺展示交流功能、科技体育活动功能及才艺兴趣辅导功能的需求;场地东南角设置了500㎡的少儿园艺、农艺活动区。1.“求同”:紧紧抓住各个功能区块服务于青少年的客观共同性,着重把握功能的“便利性”,将思想品德教育功能区、教育成果展示厅、服务中心及餐厅
7、等设置在主体建筑的一层,独立性的科技体育活动功能区及才艺兴趣辅导功能区设置在二、三两层,大空间的剧场和多功能厅分别设置在A楼和B楼的顶层;通过设置景观中庭来强化A、B两栋楼之间的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功能的采光需求;造型上始终坚持“一个综合体”的思路,强化一个整体的建筑形式。2.“存异”:尊重各个功能区块的差异性,使其互不干扰,流线不交叉,空间利用最大化;建筑形态在把握整体效果的基础之上,通过“切割”、“错落”、“挤压”等手法形成各自特点,实现建筑整体风格上的“和而不同”。3.“互补”:1)建筑与周边规划的互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