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主题班会

竺可桢主题班会

ID:42653871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19

竺可桢主题班会_第1页
竺可桢主题班会_第2页
竺可桢主题班会_第3页
竺可桢主题班会_第4页
竺可桢主题班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竺可桢主题班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名人班级文化建设之学习竺可桢主题班会班级:七(6)班时间:2013/11/15地点:七(6)班教室教学目标:通过了解学习竺可桢的事迹,启发学生学习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伟大毅力和对待学术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学过程:一,竺可桢简介竺可桢  竺可桢(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6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

2、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中文名:竺可桢别名:又名绍荣,字藕舫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上虞出生日期:1890年3月7日逝世日期:1974年2月7日职业:科学家,地理学家,气象学家毕业院校: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哈佛大学主要成就: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竺可桢文集》《竺可桢日记》二.竺可桢事迹  竺可桢幼时聪明好学,从2岁开始认字,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学习十分勤苦。中学阶段(15岁始),读书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后到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前身)读书

3、。他身材瘦弱,被同班同学胡冲讥笑说他活不过20岁。竺可桢闻此话后下决心锻炼身体,风雨无阻。后来他的身体始终健康。  由于他学习努力,成绩卓著,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后又转入哈佛大学6地学系专攻气象。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他深刻影响。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  三,学习竺可桢精神:求是精神”1933年,竺可桢在南京中央大学作《科学研究的精神》演讲时指出:“科学的研究,一方面在求真理,一方面在求如何征服自然。”“现

4、在中国内忧外患,天灾人祸连年侵袭的时候,我们固然应当提倡科学的应用方面,但更不能忘却科学研究的精神。他的精神就是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浙江大学被迫辗转西迁。初迁西天目山与建德,继迁江西吉安、泰合,再迁广西宜山。1938年10月底,全校师生员工在颠沛流离中到达宜山。浙江大学西迁至广西宜山时期,是西迁历程中最艰难时期,遭遇疫病和战火双重灾难。11月1日,竺可桢即在开学典礼上作了《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的专题演讲。11月19日,竺可桢主持校务会议,决定以“求是”为浙大

5、校训。次年,竺可桢对新生作《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他说:“浙大从求是书院时代起到现在可说已经有了四十三年的历史。到如今‘求是’已定为我们的校训。何谓求是?英文是FaithofTruth。美国最老的大学———哈佛大学的校训,亦意为求是,可谓不约而同。”“浙大校训‘求是’的精神,这是我们所悬鹄的,应视为我们的共同目标。”  6   求是精神也就是牺牲精神和革命精神。追求真理的道路不会是一马平川,只有在那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和艰险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求是,有时还意味着牺牲。竺可桢在《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的演讲中指出:

6、“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深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既能把是非得失了然于心,然后尽吾力以行之,诸葛武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他十分推崇并倡导“只问是非,不计利害”、“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精神,多次举著名科学家为例。“近世科学始祖首推哥白尼、伽利略以及布鲁诺三氏,除前一人著书外,后二人一秉求是精神,历险如夷,视死如归,以身殉科学。……壮哉求是精神!”他认为,科学与革

7、命是互为因果的,科学与革命的相同点,就在于“日日新,又日新,川流不息”,“革命既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或思想上的。”“这种只问是非不计厉害的精神,和我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很相似。认定了革命对象以后,百折不挠,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孙中山先生不但鼓吹革命,而且实行革命,这革命精神,正是源于求是的精神”。  求是精神还是一种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竺可桢对于求是精神的理解,与他卓越的教育思想和非凡的教育实践是完全一致的。在竺可桢看来,求是精神是青年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和国家领袖所必要的精神品质。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时刻,他多次

8、论述大学教育的目的以及大学生的使命。他认为,大学要承担起“拯救中华、转移国运”6的使命,使之成为“养成一国领袖人才的地方”。因此,“大学教育的目标,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尚,转移国运的领导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