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为系统的介绍。大陆学者也有把她的名字译作"伊丽格瑞"、"伊利加瑞"的,香港学者也有译作"伊里加拉"的。伊里加蕾是心理分析学家、哲学家,曾在由拉康主持的"弗洛伊德学派"做研究。1974年她的博士论文《他者女性的反射镜》(Speculum of the Other Woman)发表之后,她被驱逐出了这个学派,还被免去了在文森斯的教职。这一颇具历史性又极富戏剧性的事件不仅反映出男性权威的专断,而且也充分表明该书蕴含着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想。伊里加蕾后来一边继续从事心理分析实践,一边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从事语言与心理领域的研究工作,间或在欧洲
3、大陆继而在全世界各大学巡回演讲。伊里加蕾的理论已渐成体系,她的学说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第一时期以其著作《他者女性的反射镜》、《非"一"之性》(This Sex Which Is Not One, 1977,亦译作《这个不是一种的性别》)、《原始情感》(Elemental Passions, 1982)和《性别差异的道德学》(An Ethics of Sexual Difference, 1984)为主要代表。在这些著作中,伊里加蕾致力于描述男性如何建构了父权社会并用单一的男性视角诠释世界。第二个时期的主要代表著作包括《思考
4、差异:为了一场和平的革命》(Thinking the Difference: For a Peaceful Revolution, 1989)和《我、你、我们:走向一种差异文化》(I, You, We: Toward a Culture of Difference, 1990)。这两部著作以及这期间伊里加蕾的演讲着重讨论女性主体存在的可能性,这一主体将有别于男性主体并独立于男性主体而存在。第三个时期的代表著作包括《我对你的爱》(I Love to You, 1993)和《二人行》(To Be Two, 1994)。此时伊里加蕾的目光
5、已经转向建构尊重性别差异基础之上的主体交互性,以寻求男女之间理想的异性关系模式。可以看出,伊里加蕾的理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完整的理论架构。难怪评论家纳奥米.斯格尔(Naomi Schor)称伊里加蕾是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唯一继承人 。 一、女性身体承载了女性商品的价值伊里加蕾在著作中重申了女性在父权社会的他者地位,她明确指出,女性的价值是由男性根据女性身体在男性权力交换过程中所具有的价值决定的。最早指出女性从属于男性社会地位的是法国女性主义者西蒙.德.波伏娃,她的《第二性》
6、(The Second Sex)通过追溯女性的成长历程描绘了一幅女性被男性奴役和剥削的图画,她还从生物学、经济学、历史学的角度出发论证了这样一种性别不平等的背后所蕴含的深层的社会、历史原因。女性的"第二性"身份在现代学者笔下更名为"他者",而伊里加蕾通过对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分析学说的批判尖锐地指出,弗氏理论定义的两性性征和权力结构同父权制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吻合的。弗洛伊德从性生理的角度解析了男性阳具在父权社会具有的权利象征意义和话语的终极意义,"阳具"因此成为权力、意义、话语、真理、律法的代名词。相比之下,女性的状态则以"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