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644991
大小:2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9
《单季晚稻“五改”高产栽培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单季晚稻“五改”高产栽培技术1、高产途径由穗粒兼顾改为壮个体攻大穗单季晚稻与连作晚稻相比在生育特性上有许多优势。一是季节宽松,播种期和移栽期受前作影响较小,有利于早播早栽,延长大田生长期,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二是大田营养生长期较长,期间气候适宜,稻株个体生长优势明显。三是气候、生育期条件均能满足小苗移栽增加低节位分藥和降低移栽密度发挥分麋优势获得足穗大穗。因此,高产栽培应生育期较长穗形较大的品种,改变与连作晚稻雷同的穗粒兼顾技术途径,走壮个体攻大穗路子。单季晚稻亩产550公斤以上大穗途径的穗粒结构指标是:常规粳稻每亩有
2、效穗22〜26万,每穗总粒100〜130粒;杂交水稻每亩有效穗15〜18万,每穗总粒150〜180粒。2、播栽季节由迟播迟栽改为适期早播早栽单季晚稻播种移栽期的确定,除了依据确保安全齐穗和抽穗扬花期避开高温等不利气候条件,重点要考虑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前期有充足的营养生长期,后期要使抽穗结实阶段处于最佳温光条件(粘稻适宜温度为26〜28°C,粳稻为24〜26°C)。据此,浙北粳稻播种期由以往的5月25日左右提前到5月10〜25日;浙中、浙西地区粤优938适宜播种期为5月10〜20日;浙中、浙南地区两优培九宜于5月15-
3、30H播种,温岭及以南地区积温较高,播种期可推迟到6月5日前后。小苗移栽具有明显的早发优势。常规湿润育秧移栽秧龄由以往的28〜35天缩短为20〜25天,抛秧和旱育秧秧龄为18〜22天。3、种植密度由适当密植改为少木稀植单季晚稻营养生长期较长,高产栽培主要走小群体壮个体、足穗犬穗途径。降低基础群体是保持群体适度发展,促进个体生长发育的基础。在适期早播早栽条件下,分葉发生早,有效分藥期延长,稀植是控制早播早栽后群体过大的重耍配套措施。育秧技术的改进,稀播秧苗、旱育秧苗、短龄秧苗等健壮秧苗移栽后具有起发早、分葉力强等优势,
4、为减苗而又足穗提供了保证。因此,单季晚稻高产栽培一要改适当密植为少本稀植。杂交水稻以单本移植为主,行株距由以往的7〜8寸x4〜5寸改为8寸x5〜7寸;常规粳稻每丛木数由2~3本改为2本左右,行株距由以往的7〜8寸x4寸,改为7~8寸x5寸;二要降低基础群体,即减少起点苗数。常规粳稻由每亩丛数1.8〜2.2万、基本苗5~6万,下降到每亩丛数1.5-1.7万、基本苗3〜4万;杂交水稻每亩插秧从数由1.6〜1.9万从下降到1.0~1.5万从,每亩基本苗由2.0—3.0万降到1.0〜1.5万。4、施肥方法由化肥为主重前期施用
5、改为增施有机肥重视穗肥一是注重增施有机肥。高产山要求每亩施有机肥至少15担以上,以改善土地壤结构,稳定肥效,并对提高稻米品质十分有利。二是根据目标产量、品种特性和土壤供肥能力确定合理的用肥量。杂交水稻根系发达,吸肥能力强,施肥量可比常规品种减少。亩产550公斤以上产量指标施肥量常规粳稻每亩总氮肥折纯氮16〜19kg,杂交稻13~18kgo三是肥料运筹减少基肥和分篥肥的施用比例,提高穗粒肥的比例,有利于减缓群体发展速度,降低高峰苗数,减少无效分蕖,提高成穗率;也有利于提高茎篥质量,增加齐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明显改善
6、穗部性状,二次枝梗数增多,穗型增大。有机肥于翻耕前施入。钾肥总量的50%〜80%,磷肥总量的100%在翻后耙前施入做底肥,钾肥总量的20%〜50%作穗肥。常规粳稻氮化肥用总量的30%作底肥,30%在移栽后5〜7天追施作分篥肥,20%在叶龄余数3.5时施用作促花肥,20%在倒2叶露尖时施用作保花肥。杂交釉稻氮化肥用总量的50%〜60%作基肥,20%在移栽后7〜10天追施作分葉肥,20%〜30%在幼穗分化初期追施作促花肥,齐穗期视水稻半长情况根外追肥。5、水分管理由水层深灌改为浅湿灌溉IP:改长期灌水为短期灌水,改深灌为
7、浅灌,改全生育期以田面建立水层为主为田面湿润为主。营养生长期保持田间湿润为主,使土壤处于好气状态,增加土壤含氮量,有利于增强根系活力,促进地上部生长。因此大田水分管理采取浅湿灌溉为主的方法。即浅水插秧返青,营养生长期实行间隙性灌溉,除了防病治虫时灌5cm左右的水层外,一般灌水时水深应在1〜2cm,一次进水后待其自然落干3〜5天再灌水,保持田间湿润,促进根系和分篥生长。在拔节(计划苗数)期,进行多次轻搁田。进入生殖生长期,浅灌勤灌,干湿交替,齐穗期至灌浆初期需水量较大,应保持薄水层灌溉。灌浆后期以干为主,干湿交替,保持
8、根系活力,减少穗期病害,提高功能叶的光合作用能力。收获前5〜7天开始断水,严防断水过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