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644040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9
《北方春季大棚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北方春季大棚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摘要:屮国北方地区马铃薯春季大棚促早熟栽培一般比露地栽培早收获30天左右,单位面积效益可高出露地栽培一倍,采用保苗促殃等精细管理措施,实现甲上市、高收益。关键词:大棚马铃薯;栽培技术;收获屮国北方地区是我国马铃薯主要种植区,占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3以上。马铃薯春季人棚促早熟栽培一般比露地栽培早收获30天左右,单位面积效益可高出露地栽培一倍,大棚多层覆盖生产的马铃薯批发价格可达到每公斤3元以上。春季大棚马铃薯栽培的关键是保苗促殃,精细管理,提早上市。1整地扣棚为保证及时播种,在播种前耍提早扣棚,使地温尽早满足播种条件,可以在
2、前一隹秋季将大棚塑料全部安装好,也可以先将下部安装好,待春季播种前15-20天将其余部分安装完毕。待土壤完全化冻后即可施肥整地,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每公顷施有机肥45-60立方米、硫酸钾复合肥400-600公斤,撒施后用旋耕机旋耕2遍,使土壤与肥料混合均匀。2种薯准备大棚马铃薯要选用早熟、高产、株型直立紧凑的品种,生产中“费乌瑞他”和“早大白”的栽培面积较大,特别是“费乌瑞特”,因其口味好、薯香浓郁,收到市场欢迎。种薯必须选用脱毒种薯。选购种薯时应注意查看包装袋上的标签,标签上要同时具备生产和经营许可证编号、检疫证编号;种薯个头以每个100-300克左右为宜
3、,如无法开袋查看,耍选择外观干净、无水渍的包装袋。在播种前20夭将种薯放在20°C左右的地方催芽,催芽过程中注意防止因温度变化剧烈使薯块表面湿度过大而腐烂。经大约2周催芽后,种薯的芽长达到0.5cm时,将种薯摊开,放在散射光下晾晒,使芽发育的更粗壮。在播种前1—2天开始切薯块,每块至少有1个芽,重量约25克,顶芽丛可一分为二。切好的薯块可混拌滑石粉或草木灰,放置在阴凉处使切口缓慢干燥,达到切口处不沾手为好。注意晾晒过程中防止低温冻伤和暴晒使薯块失水过多。3播种马铃薯的播种期以种植地块10cm处地温稳定通过7°C为准,辽宁地区春大棚一般在3月上中旬,多层覆盖
4、的播种时间更早些。播种密度每公顷7-8万株左右,行距60cm。如采用大垄双行栽培,则垄宽lm,小行距25cm,株距24-26cm;播种深度7-8cm0采用覆膜后播种的形式,一般于播种前在地膜上提前打孔。播种后覆膜的栽培形式,播种后可喷施“氟乐灵”乳油300陪液除草,要注意及时引苗出膜,防止薯苗在地膜下高温烫伤。4出间管理播种后2周左右开始陆续出苗,一般5-7天后苗可出齐,此时棚外气温很低,要注意保暖防止冻害,尽量不浇水,以保持地温并促进植株根系发展,以利于壮苗。当苗高15cm时,根据土壤墻情每10天左右浇一次水,白犬棚内温度保持在28°C以下,温度过高要及
5、时放风。在植株封垄前撤掉地膜中耕培土,既可防止植株倒伏,也预防后期薯块晒青,中耕培土对“费乌瑞他”尤其重要。在植株现蕾后喷施一次0.4%的磷酸二氢钾,以补充磷钾肥。当植株进入开花期,薯块也开始膨大,此时最高温度应控制在25°C以下,当外界温度稳定高于12°C时,可昼夜放风。进入薯块膨大期的植株需要大量水分,应及时浇水避免干旱,以促进薯块膨大,同时耍保持土壤湿润,避免丁湿差异过大造成薯块涨裂。5病虫害防治马铃薯春大棚栽培的常见病害有早、晚疫病等。马铃薯晩疫病由致病疫霉引起,是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
6、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当白天气温达到22°C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或夜间10~13°C,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即可发病,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在发病初期喷洒克露、瑞毒霉猛锌等防治效果较好。马铃薯早疫病主耍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叶片染病病斑黑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具同心轮纹,大小3~4mmo湿度大时,病斑上生出黑色霉层,病菌易侵染老叶片,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行。可在发病初期喷施70%代森猛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虫害主要是地下害虫,蟒瞰和地老虎咬断幼苗和在薯块上啃食出
7、沟槽,对薯块的商品性造成严重破坏。防治措施一是施用腐熟的粪肥,二是在整地时混施杀虫剂,可以较好地解决地下害虫问题。6收获当植株开始变黄时就可以收获,具体收获时间根据市场情况稍作调整。一般收获前10天停止浇水,以保持T:壤适度干燥,利于收获并减少薯块带土。翻出的薯块应晾晒至少半小时后再装袋,可降低腐烂率,但晾晒时间过长可能使薯块变青而无法使用,应掌握适度晾晒时间。收获的薯块可使用网袋包装,装卸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降低薯块摔裂的比率,短期储存时要注意防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