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国学本末终始教案

四年级国学本末终始教案

ID:42629138

大小:33.5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18

四年级国学本末终始教案_第1页
四年级国学本末终始教案_第2页
四年级国学本末终始教案_第3页
四年级国学本末终始教案_第4页
四年级国学本末终始教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四年级国学本末终始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本末终始》教学设计执教教师:张婷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感,尤其是文中的排比句。2.能够根据注释,对照译文,理解语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课文的内容,知道什么是“三纲”,是用来做什么的。3.能够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要分清本末终始的道理,举出自己生活中与此道理相关(正面或反面)的例子。二、教材分析《大学》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主要记载了古人为学的门径,向人们描述了如何通过提高自身修养而成就自己的德行功业,因此被称为“初学者入德之门”。《本末终始》出自《大学》的开篇

2、部分,是最为关键的段落之一。课文共三句话。第一句开门见山说明了大学的目标(即三纲)第二句把学习的过程概括为从止到定,从定到静,从静到安,从安到虑,从虑到得的渐进过程。最后,课文第三句话总结指出,正因为为学修身有一个过程,所以要分清本末终始,行动上要有先有后,才能达到预先设立的目标。在形式上,课文用字精炼准确,语句多为并列结构和递进结构,论证逻辑性很强。三、学情分析对于现代人来讲,学习古文能通其意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讲,就更难了。但是国学是我们的传统经典文化,它以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

3、、诗的韵律又吸引着学生去了解。那如何让学生轻松学喜欢学?我觉得从字理这个角度入手效果很不错,技能达到理解字词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二、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三、教学过程(一)舍本逐末故事导入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师讲故事)师:如果只看到细枝末节而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这就叫“舍本逐末”。师:那什么是本末呢?(师出示课件,从字理角度分析“本末”的意思。本字由一横一木组成,一木指树木,一横指土地。指树干牢牢深入土地。本意为树的根。木上加一点,指明事物的末梢所在。本

4、义:树梢。本末就是树根和树梢,引申为主次。)设计意图:成语故事导入能够起到激趣的作用,同时也为课文做铺垫。从字形上分析“本末”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理解什么是“本末”,为理解课文打基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配乐范读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学生读课文(先指名读、然后男生读、再女生读、最后配乐一起读)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译文,对照译文理解原文。师:读完译文老师考考大家,我随意说一句原文,请以为同学读出译文。接下来师读一句原文,生读一句译文;男女生互读原文译文……设计意图:通过反复互

5、读译文、原文,让学生更加熟悉译文以帮助理解原文。(三)字句梳理出示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师:谁知道红色的字在句中的意思?生:“道”是宗旨。“止”是停止。师出示课件,从字的演变过程,探索“止”字的意思,甲骨文中,“止”本意是脚,引申为停止、栖息。后来人们在“止”的左边加上了足字旁,用“趾”来表示“止”的本意,这样两个字就分开了。设计意图:从字形演变来理解字义,学生记忆更深刻。也培养了学生对汉字和国学的兴趣。师:这句话中其实包含了《大学》的三条纲领,大家能找出来吗?生

6、: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师:对,只有明确了学习的纲领,以后的学习才不会盲目没有方向。请所有同学一起读一遍三纲。那知之而后又有哪些学习过程呢?出示第二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师: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学习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谁能找出这个过程呢?生:从止到定,从定到静,从静到安,从安到虑,从虑到得的渐进过程。师:我们齐声把这个过程读一读吧。(生读)师: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先后主次的顺序,这里最重要的就是“知止”,它是我们学习的首要环节

7、,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看来我们学习时一定要先从关键部分入手才可以啊!那关于这个道理,课文在哪句话体现了出来?生齐读第三句话同时教师出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师:对,最后一句话就点明了文章中心,道出了:一件事有本末的区分,有终始的顺序,所以做事要区分重点,有先有后。那这里的“道”还是宗旨的意思吗?生:不是,是“道理、规律”的意思。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此环节能够理清文章脉络,疏通文意。(四)理解背诵课文师:看来大家都理解了,那现在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看谁可以最快最准确地补充出来屏幕上

8、的句子。师出示填空:大学之道,在(),在(),在()。知止而后(),()而后(),()而后能(),()而后能(),()而后能()。物有(),事有()。知所(),则近()矣。师:恭喜同学们挑战成功!设计意图:通过挑战自己完成填空的环节,可以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帮助同学背诵课文。(五)读故事辅助理解师:同学们现在请翻开课本第4页看日月积累里的小故事。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生读故事,答: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情不分清本末,就不可能从根本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