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长江泥沙公报

2000年长江泥沙公报

ID:42617904

大小:2.19 M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9-18

2000年长江泥沙公报_第1页
2000年长江泥沙公报_第2页
2000年长江泥沙公报_第3页
2000年长江泥沙公报_第4页
2000年长江泥沙公报_第5页
资源描述:

《2000年长江泥沙公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00年长江泥沙公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一、概述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省、市、自治区。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9%。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河源至宜昌(4504公里)通称上游,宜昌至湖口(955公里)为中游,湖口至大通(338公里)为下游,大通以下为河口段(600公里)。下游大通站1950年至2000年的平均年径流量9051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4%。长江泥沙运动的主要特点有:1、含沙量不高,但因水量丰沛,其输沙量大。例

2、如:宜昌站1950—2000年平均含沙量约1.14千克/立方米,相应的年均输沙量达5.01亿吨。输沙量的90%集中于汛期。2、沙量主要来源于上游,由长江干流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图显示(图2),宜昌水文站输沙量最大。由于沿程部分泥沙淤积于湖泊与河流之中,其下游沙市、监利、螺山、汉口、大通站等水文站均小于宜昌水文站输沙量。图2长江干流年均输沙量沿程变化3、长江中下游河段为冲积性河流。从总体上说,河势相对稳定,冲淤大致平衡。但部分河段的冲淤变化较大,特别是宜昌——城陵矶——武汉河段。该河段泄洪能力较低,大洪水水位高于两岸地面较多

3、,是防洪的关键河段。4、长江中游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相沟通。江湖之间的分流分沙及河床演变呈现比较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关联。5、长江流域已修建大量水库,但几乎全在支流上。长江干流至今仅建成一座低坝——闸坝式的葛洲坝工程。为稳定河势与维护航道,沿河修建了一些河道整治工程。如裁弯与边岸控制工程。这些工程对长江的径流过程的影响不大,长江的水、沙过程基本上仍保持其自然特性。长江的泥沙测验始于1923年。现在全流域共有329个水文站开展泥沙测验工作。悬移质泥沙采集一般采用横式采样器,缆道站则采用积时式采样器。颗粒分析采用粒径计与移液管

4、相结合的方法。在上游及其支流曾进行大量推移质采样器试验与研制工作。长程河道断面的实测一般每5年安排1次,宜昌至江阴设置测量断面1392个。二、径流量与沙量(一)径流量与沙量的历年变化干流选取屏山、宜昌、汉口和大通四个水文站为代表站(图1),各站实测径流量与输沙量统计值见表1,水沙量的历年变化见图3、图4、图5、图6。表1长江干流四站实测水沙统计值图3长江屏山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4长江宜昌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5长江汉口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6长江大通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这些资料表明,各站

5、径流量与沙量的变化大体上是对应的,但沙量变幅大于水量,特别是上游的屏山和宜昌。从80年代至2000年屏山沙量略呈增加趋势,汉口与大通的沙量则略呈减少的趋势。支流中以汉江、嘉陵江与乌江的输沙量较大。其实测统计值见表2,历年变化见图7、图8、图9。表2长江部分支流实测水沙统计值图7嘉陵江北碚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8乌江武隆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图9汉江皇庄水文站历年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 (二)2000年的水沙特征值干流各站实测值见表3,与多年平均值的对比见图10、图11。表32000年长江干流四站实测水沙值图10

6、长江干流主要水文控制站2000年及多年平均径流量图11长江干流主要水文控制站2000年及多年平均输沙量2000年各站径流量均较多年平均值略大,但输沙量仅屏山站略大,宜昌、汉口、大通沙量均小于多年平均值。支流各站实测值见表4,与多年平均值的对比见图12、图13。表42000年长江部分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实测水沙值图12长江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2000年及多年平均径流量图13长江支流主要水文控制站2000年及多年平均输沙量三、重点河段的冲淤变化(一)荆江河段荆江河段上起枝城,下至城陵矶,全长347公里,穿行于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

7、之间(图14)。荆江左岸有沮漳河入汇,右岸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调弦口于1959年封堵)分泄江水入洞庭湖,洞庭湖又于城陵矶入汇长江。依据河型的不同,荆江以藕池口为界,可分为上荆江(长172公里)与下荆江(长175公里)。上荆江河弯平顺、稳定,弯道处多有江心洲,主要江心洲有12个,两岸边滩较少,形态窄长。下荆江河道蜿蜒曲折,单股少汊,主要江心洲有4个,两岸边滩较少,形态宽短,大的弯曲段原有12个,裁弯后为10个。1、荆江河道泥沙冲淤量据河道地形图计算,荆江河段平滩河槽1966年至1998年共冲刷39169万立方

8、米,其中四分之三的冲刷量发生在上荆江(图15)。与此相应,洞庭湖分流分沙量不断下降。图151966年至1996年荆江河段泥沙沙冲淤量2、横断面变化上荆江横断面多呈“W”型,变化较小,有冲有淤,基本上为周期性变化。下荆江横断面多为不对称的偏“V”型,横向变型的基本型式是凹岸崩坍、凸岸淤积,横断面形状基本未变,向横向位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