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我和父亲的村小变迁史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我和父亲的村小变迁史

ID:42616221

大小:34.1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18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我和父亲的村小变迁史_第1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我和父亲的村小变迁史_第2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我和父亲的村小变迁史_第3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我和父亲的村小变迁史_第4页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我和父亲的村小变迁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我和父亲的村小变迁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我和父亲的村小变迁史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我和父亲的村小变迁史乡村小学多数人又称它为村小,在村小里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这里是父老乡亲生长希望的地方,许许多多出生在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童年大都是在村小里度过的,村小是他们一辈子都忘不掉的记忆。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为了能让普天之下的贫下中农睁眼看世界,国家要求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村子都要兴办村级小学,并把村小的管理权下放到村一级,形成了乡村两级共管村小的体制。我的父亲就是在这个时期走进村小的,父亲中学毕业后参加了甘肃张掖师范速成训练班,经过短时间的专业培训后,就背起行囊匆匆忙忙

2、来到了村小,短短几年他从城东的碱滩公社草湖村小学,到城最西边的西洞堡小学,后来又向北辗转到三闸公社符家堡、庚名村小学、高寨村小学,在这里一待就是25年,父亲工作时间最长的高寨小学,快到大山底下了,放眼望去光秃秃的高山好象就在眼前,伸手就可以摸得到。父亲刚来到这个村子的时候,这里根本就不具备最基本的办学条件,没有校舍村子里就利用一座叫“三圣庙”的地方办学校,破破烂烂的大殿就是教室,据了解当时的许多村小都是在破庙里兴办的,当时的教学任务很重,既要普及初级教育还要负责青壮年的扫盲,完成这些工作需要老师去做,那个时期城市都普遍缺老师,何况偏远的乡下,没

3、有老师怎么办,只能在当地找些文化程度相对好些的农民来当民办老师,即便是这样一个村子里也找不出几个能教书的,村小里就出现了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教小学生的老师,有一个老师认不得骆驼这两个字把它教成“各它”,同事不好意思提醒,这一错误教了几届学生。父亲就在这个庙里白天当老师,晚上伴着青灯古卷当“和尚”,开始他在这个村小里传道、授业、解惑的生活。到了六十年代末期,村子里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加上适龄儿童急剧增加,原有的破庙已经无法容纳更多的学生求学,村里便决定重新选址修一所算是正规的学校,为了方便全村孩子上学,村里选定在各社的中心位置修学校,而这个地方四

4、周都是白茫茫的盐碱地,周围没有一户人家,是一个四不沾边的地方,这个提议竟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认可,父亲自然也就没意见了,新学校到是在热情的村民手中很快诞生了,可这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呢?总面积不足一千平米的学校修了五间教室和几间即是宿舍又是办公室的房子,学校围墙和教室的墙体都是用原始的夯土方式筑成的,连粉刷墙面的石灰都无法弄到,整个学校象灰蒙蒙的古堡,教室里没有桌椅板凳,只好修些土台子、泥凳子代替,有人形象的说土台子泥凳子上面坐着个土孩子,学校经费紧张有时候连刷黑板的墨汁都不能保证供应,只能用锅灰,因为学校位置偏僻照明电无法送达这里,每次进城排队

5、买照明用的煤油就成了父亲的必做的功课,父亲是学校唯一的公办老师,其他老师都是本村人,每到放学时间其他老师还要回家种地侍弄庄稼,这时候父亲就会挑起水桶锁好校门到几里外的山泉挑水,用来准备晚饭和老师们的日常用水,夕阳西下村民常常可以看见年青的父亲孤零零的挑着扁担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这成了村子里固定上演的一幕,夜晚时分他在昏黄的煤油灯下备教案批作业,父亲就这样捱过了一个个孤寂的漫漫长夜。改革开放之初各项事业都迎来了大发展的新机遇,加上六十年代中期生育髙峰造成学生普遍增加,现有的学校已容纳不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村里又一次酝酿重新修建学校,这一次的村小初具

6、学校的模样,电终于通到了学校,父亲不再为买煤油发愁了,学校里有了一付简单的篮球架,让学生们感到了从没有过的快乐,办学条件改善了然而学生多老师少的问题却仍旧十分突出,学校只好釆取复式教学的办法,就是在一所教室里放两个年级的学生,三、四年级混在一起,上半节课教三年级下半堂课讲四年级,这种无奈的教学方法在村小里普遍采用,并做为典型经验推广。孩子们有强烈的求知欲,然而经济的贫穷阻碍着孩子们上进的路,有的孩子买不起铅笔本子就用家里省下来的鸡蛋换,没有文具盒就挖点甘草根到学校隔壁的村卫生保健站换装过针剂的药盒,用它来装少的可怜的铅笔头和一点点橡皮,不时有学

7、生因为交不起一两元的学费而含泪永远的离开了学堂,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深深打动着父亲,他常用微薄的工资资助学生,在极端的困境中不少学生发奋学习最后被招工招干,有得还回到了母校任教,这最令父亲感到由衷的欣慰。在三闸公社高寨小学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八十年代初期组织上考虑到父亲的实际情况,把他调到了火车站附近的韩家墩小学,这所学校也是只有校舍没有围墙,父亲又和他的同事想方设法建起了围墙,又托人花少量的钱从城里的工厂买来用钢管焊接成的校门,费心从城里移来马柄花美化校园,他醉心于村小的建设,而这个时候和父亲同时来乡村任教的同学朋友早都调进城了,教育局在一次调查

8、摸底中无意间发现父亲还在村小任教,组织立即决定让父亲马上进城工作,来村小时是风华正茂的翩翩青年,离开时粉笔灰早已染白了他的双鬓,父亲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