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592362
大小:3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18
《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讲义(2)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学批评的滥觞阶段——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秦代以前的文学批评,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文论。由于当时处于文学发展的早期,“文”的观念实质是一种包括文化、文章、文艺的广义的文学观念,并随诸子思想体系的不同而各有独自的理解和侧重。同时也随着诸子思想的影响而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批评的发端 文学批评来源于文学创作实践。先秦典籍中很早就涉及文学批评问题。最先是谈“言”、“辞”,如《周易·艮六五》:“言有序”,就是说语言要有层次,要有条理。又如《仪礼·聘礼》:“辞无常,逊而说。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
2、义之至也。”它所谓“辞”,是指使臣聘问的外交“辞令”而言;它要求“达”,就是能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这和孔子所说的“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意思一致,反映出古代统治阶级对于言辞的重视。 春秋时期,各国使臣往来频繁,言辞的得失常常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因而对于言辞更加重视,把“立言”列为“三不朽”之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谈言辞问题是先秦文学批评的萌芽。 先秦文学批评的正式形成,表现在对《诗》和乐的评论方面。 今传的《诗经》,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的作品汇集,其中有些诗篇明确表白了作诗者的用意。如《魏风
3、·葛屦》:“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大雅·崧高》:“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这里有箴谏,有颂扬,显示出诗歌的政治、社会作用,为“诗言志”说、“美刺”说提供了作品根据。周王朝的统治者对于诗歌是很重视的,《国语·周语上》、《国语·晋语六》、《左传·襄公十四年》都有使“列士献诗、瞽献曲”一类记载。统治阶级的重视诗歌,主要不是为了欣赏诗歌艺术,而是为了政治上的实用,用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对贵族子弟进行思想教育,使诗歌发挥箴谏作用。当时的诗都是合乐的,所以周王朝掌管音乐的太师,同时也管教“六诗”(《周
4、礼·春官宗伯》),诗与乐成为周王朝巩固其统治的重要工具。 春秋时期诗歌实用的范围有所扩大,成为各国使臣外交辞令的组成部分。据统计,《左传》和《国语》共引《诗》200多次,绝大部分见于今本《诗经》。各国诸侯、使臣之间,在许多场合,赋《诗》言志,或使别人赋《诗》以“观其志”。他们对《诗》往往采取断章取义的办法,摘取《诗》中的一两句话来言自己的“志”14,或颂扬,或讽刺。《诗》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发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广泛的影响。就在这种环境里进一步产生了对《诗》的评论。《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吴国公子季札观乐时的一段议论,
5、可以说是古代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文艺批评。鲁国为季札演奏了《周南》以下的十五国风(次序和今本大致相同)以及《小雅》、《大雅》、《颂》,还表演了多种乐舞。除了《桧》、《曹》以外,季札对各国《风》和《雅》、《颂》以及乐舞,一一作了评论。在评论中他先称音乐之美,而后论其歌辞。值得注意的是,他能从乐曲和歌辞中判断有关国家的兴衰以及发展前途。例如对《郑风》的评论是:“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对于《齐风》的评论是:“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他把音乐、诗歌和政治的关系以及音乐与诗歌的认识
6、作用提到这样的高度,是前所未有的。他称许《周南》、《召南》“勤而不怨”,《豳风》“乐而不淫”,《小雅》“怨而不言”,《颂》“哀而不愁,乐而不荒”。可以看出,他欣赏的是诗与乐的中和之美。他对于颂美“先圣”、“先王”的《颂》诗更是备加赞扬,表现出他维护王政的鲜明立场。他的见解对以后诗乐理论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在先秦古籍中明确提出“诗言志”说的是《尚书·尧典》。所谓“志”是指志意怀抱而言,着重在对政治和社会的态度与看法。“诗言志”概括了诗的功能和特点,在诗歌理论上有重大意义,以至于被称为“开山的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序
7、)。 诸子的文学批评 春秋、战国之际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表现在文化方面是“礼崩乐坏”的局面。旧的统治阶级控制文化教育的权力已被削弱;孔子聚徒讲学,标志着文化教育已从官府贵族手里摆脱出来。这在古代文化史上是一个重大的变革,这个变革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孔子在讲学中,培养出一批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弟子。他们来自各个阶层,这就使文化知识得以广泛传播。随着各诸侯国斗争形势的发展,“士”的阶层不断壮大,他们代表着不同的阶级、阶层,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表述自己的社会理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的文学批评在这种形势下
8、得到发展。 孔子的文艺批评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文质”说和《诗》论。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和“文”的本义是质朴和文华,在孔子,是指人的品德和文化修养讲的,但可以引申到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方面来。他要求“文质彬彬”,也就是启示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应该统一。因为重视“文”,所以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