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蜀党争辨析

洛蜀党争辨析

ID:42579912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18

洛蜀党争辨析_第1页
洛蜀党争辨析_第2页
洛蜀党争辨析_第3页
洛蜀党争辨析_第4页
洛蜀党争辨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洛蜀党争辨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洛蜀党争辨析2014-03-0414:45:59《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诸葛忆兵〃洛蜀党争〃是北宋元祐年间发生在政坛上的一场党派争逐。党争的缘起不仅仅是因为程颐和苏轼淫术思想的不同,更重要的原因是二人性格上的极大反差。其争逐的焦点不是政见的不同,而是各报私怨。然而,洛蜀二派各只有寥寥一二成员,甚至不成其为党派。相互攻击吋指实某人为洛党或蜀党,多失实之处。〃洛蜀党争〃之所以被常常提及、夸大,与元祐政坛最大的一股政治势力朔党的操纵、利用有关。朔党为稳固权势,以党争为口实,打击双方,矛头主要指向苏轼。率直天真的苏轼和迂疏固执的程

2、颐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元祐大臣的争权夺利是酿就北宋末年政治危机的原因之一。〃元祐更化〃,持续了八年多时间,史称〃贤人政治〃哲宗亲政,绍述之说起,元祐大臣被一网打尽,北宋随之滑入最后的糜烂崩溃期。后人痛定思痛,认为元祐大臣间Z相互党争,为奸佞提供可乘Z机。《宋史全文讲议》云:〃元祐Z所谓党者何人哉?程(颐)曰洛党,苏(轼)曰蜀党,而刘(挚)曰朔党。彼皆君子也。而互相排轧,此小人得以有辞于君子也。程明道谓新法之行,吾党有过;愚谓绍圣之祸,吾党亦有过。然熙宇君子之过小,元祐君子之过大。熙宁之争新法,犹出于公;元祐之自为党,皆

3、出于私。〃(引自中华书局版《续资治通鉴长编》第11240页。以下简称《长编》)元祐诸多纷争常常被归因于洛、蜀二派Z相仇。元祐二年九月侍御史王觌奏云:〃苏轼、程颐向缘小恶,浸结仇怨。于是颐、轼素相亲善之人,亦为之更相诋讦以求胜,势若决不两立者。乃至台谏官一年之内,章疏纷纭,多缘颐、轼之故也。〃(《长编》第9688页)明张溥更是痛惜道:〃两贤本无罪可指,而言路亦非积憾为仇。特以师友各地,辞色不下,嘲侮小嫌,诟许靡已。即盈朝Z上书,犹家人Z室斗耳。迨章惇、蔡京专国反政,颐、轼Z徒,贬窜接路,端门Z碑,姓名并列。此固向所攘臂勃谿、

4、仇词角立者,小人斥为一党而并击之。治世不同福,乱世则同祸。诸贤当此,亦当自悔其藩篱之忿固,而水火之必伤也。〃[1]所以,要明了元祐政坛之纷争及对北宋后期政局的影响,就必须对洛蜀党争做一番辨析。元丰八年(1085)三月,哲宗即位,年仅十岁,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高氏以为元丰之法不便,复嘉之法以救之,全部起用因反对新法而被迫投闲或被贬谪的大臣。十月,苏轼被召为礼部员外郎。次年三月,召程颐为崇政殿讲读。时苏轼为文坛领袖,程颐为道学魁首,皆负人望。《王岩叟日录》云:〃初,颐在经筵,归其门者甚众;而苏轼在翰林,亦多附之者,遂有洛党、

5、蜀党之论。〃(《长编》第11240页)二党反口,始于程、苏之交恶。〃颐初在经筵,多用古礼,苏轼谓其不近人情,深嫉之,每加玩侮。方司马光之卒也,百官方有庆礼,事毕,欲往吊,颐不可曰:’了于是日哭则不歌。’或曰:’不言歌则不哭。’轼曰:’此枉死市叔孙通制此礼也。’二人遂成嫌隙。”[2]元祐元年十二刀,苏轼发策主馆职试,成为洛蜀党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程门弟子左司谏朱光庭率先发难。苏轼策问题屮有两段话,一曰〃今朝廷欲师仁祖Z忠厚,而患百官冇司不举其职,或至丁•偷;欲法神考Z励精,而恐监司守令不识其意,流入于刻。〃其二是用汉朝文消、

6、宣涪的典故。[3]朱光庭断章取义,弹劾苏轼讥议先朝,诽谤仁、神二先帝。苏轼不甘被诬,上章自辩。右司谏蜀人吕陶,为苏轼上章鸣不平,指出这i场纷争的背后原因是〃议者皆谓轼尝戏薄程颐,光庭乃其门人,故为报怨。〃[4]吕陶于是被指实为蜀党。此后,朔党诸公纷纷卷入,围攻苏轼。因太皇太后极力维护苏轼,最终各予安抚,两置不问。而洛蜀Z说,不胫而走,被朝廷大臣引为口实。经历此风波,苏、程元祐年间在朝廷屮再也没有安稳日子可过。苏轼自言:〃二年之中,四遭口语。发策草麻,皆谓之诽谤。〃[5]被迫累章乞求外放,曾知杭、颖、扬、定诸州,求得暂时的耳

7、根清静。完全依赖于太皇太后对苏轼的特别信任和格外倚重,苏轼才能幸免于难。相比Z下,程颐就没冇这么幸运。他自草泽蒙特恩被召入朝,根基谄浅。一旦受围攻,便被黜出朝。元祐年间再无翻身机会。「苏、程终至水火不容,首先是他们学术思想的不同。苏轼为学崇尚精神自出,儒、道、佛、纵横诸家,兼收并蓄。宋理学家视Z为异端邪说。如二程将人生确立为其哲学的核心命题Z-,捉出〃性即是理〃,且曰:〃孟子言人性善,是也。〃[6]二程认为〃性〃是道德本源,〃性善〃,纲常名教就先天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而人之〃性〃,却常常受物欲蒙弊,故〃灭私欲则天理明矣〃[7

8、]。苏轼对这种违背人的本性而讨论人性的作法十分反感。他明确反对〃性善〃说,比较赞成扬雄所说的〃人Z性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8]。他反对将人的〃性〃与〃欲〃割裂,云:〃人生而莫不有饥寒之患,牝牡之欲。今告乎人曰:饥而食、渴而饮、男女之欲,不出于人之性也,可乎?〃[9]理学家对此极为愤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