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_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生态_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ID:4253893

大小:144.2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7-11-30

生态_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_第1页
生态_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_第2页
生态_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_第3页
生态_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_第4页
生态_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态_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0年第38卷第1期地球与环境Vol.38.No.1,2010EARTHANDENVIRONMENT85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1,213李树文,康敏娟(1.河北工程大学,邯郸056038;2.河北省资源勘测研究重点实验室,邯郸056038)摘要: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承载力研究的新课题,目前国内外都鲜见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案例。建立较为实用、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则是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科学评价的前提。本文以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为理论依据,在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

2、力的概念、内涵,分析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以城市为研究背景,探讨了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建立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剩余率模型。该模型更科学地度量了区域人类活动与生态地质环境系统间的关系,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生态2地质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剩余率模型中图分类号:P66;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9250(2010)0120085206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创造害变化的前提下对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

3、展的进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制,是环境的基本属性和有限[3]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量度。1992年,叶文虎等又将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导致许多区域生态地质环境环境承载力定义为“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承载能力下降。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支持能力的阈值”,结构的升级,使本来就已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在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建立了联系桥梁,使环境与[4]地质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十社会经济的协调有了宏观准则。1996年,彭再德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要促进区

4、域健康发展、提高区等进一步明确了区域承载力的概念,他认为“区域环[1]域承载力的要求。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恰是解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在维持区决区域生态地质环境与人口、经济、社会相互协调的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关键问题。目前,对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朝着恶性方向改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国内外鲜见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案例。建立较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的能力”。它可看作是区域为实用、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适宜程度的一种力评价指标体系则是生态-地质环境承

5、载力科学评表示。随后,很多学者针对不同目的的环境承载力价的前提,建立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计量模型是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概念。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到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如同有生命的有机体一样,对人类活动的承1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内涵载能力是有限度的,即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存在阈值,1.1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这个阈值就是“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它是指在在我国,较成熟的“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早是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及在一定的环境目[2]在湄洲湾规划(1991)报告中正式提出的,被定义标下,在维

6、持生态结构、地质环境系统不发生质的改为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变,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功能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经收稿日期:2009206217;改回日期:2010201214基金项目:邯郸市科技局项目(07231505723)。第一作者简介:李树文(1954-),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地质资源勘查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E2mail:lishuwen88@sina.com13通讯作者:康敏娟(1980-).女.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保护。E2mail:kmj_sjz01@163.com1©1994-2010ChinaA

7、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86地球与环境2010年济活动方向发展的条件下,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所能量不同,同时资源可利用量决定区域环境容纳污染承受的人类活动和外部力量影响与改变的最大潜物的量,进而影响了水、气、土壤等生态-地质环境能。这一概念从本质上反映了生态地质环境与人类承载力的大小。活动之间的辨证关系,建立了生态地质环境与人类2.2科技发展水平活动之间的联系纽带,为生态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态

8、地质承载能力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中最具活力和影响的因子之一。科学技术能够提高1.2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人类利用和改造生态地质环境的能力,从而使相同仔细推敲上述表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