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终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终考试语文试题

ID:42498710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16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终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终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终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终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终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立达中学七年级上学期期终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学期期终考试试卷初一语文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一部分(共25分)1.根据汉语拼咅写出汉字。(4分)zhu^()滑jl()根深di()固一劳永yi()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岀來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学巨匠的诗文专集、选集及各种汇编的整理问世,更是卷秩浩繁。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胜,各国文学读物大量出现,使人目不瑕接。这里有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也有选材不严的作品龟口混铢,为读者所诟病,但就其主流来看,文学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大有益于我们文学的“外为中用”,大有助于文学新人的迅速成长。错别字

2、改正’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者、篇名。(10分)(1),自将磨洗认前朝。(《赤壁》)(2)不应有恨,o(苏轼《水调歌头》)(3)子曰:“,学而不厌,,何有于我哉!”(《论语》)⑷晴空一鹤排云上,O(刘禹锡《》)(5),札扎弄机杼。(《迢迢牵牛星》)(6)山下兰芽短浸溪,,o(苏轼《浣溪沙》)4.名著阅读。(5分)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1)撒切尔法官为什么会对汤姆有很高的评价?(2分)(2)汤姆想当海盗,他和哪两位小伙伴一起乘木筏來到密西西比河上?又去了哪座岛?(3分)5.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

3、相同。(2分).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第二部分(共35分)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6—7题。(5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6.此诗描绘了哪个时节的情形?请从诗中找出依据。(2分)7.诗人心“愁”在何处?又为何要寄与“明月”呢?(3分)阅读《三峡》,完成8—10题。(6分)三峡白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白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吋朝发白帝,暮到江

4、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幟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屈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下而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自三峡七百里中-「隐天蔽日A.y”.B.v六幕相持,自不能动(《梵天寺木塔》).•其喙有钳,千万蔽地(《以虫治虫》〉JJ•「春冬之时「故渔者歌曰C.SD.Y.故吋有物外之趣(《幼时记趣》)I而两狼之并驱如敢(《狼》)2.下面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5、。(2分)A.自非亭午/夜分B.有时/朝发白帝C.虽/乘奔御风D.绝峨/多生怪柏3.文章末尾引用当地流行的渔歌结束全文,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1—13题(6分)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屮有小狼二。谋分捉Z,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乂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选自《聊斋志

6、异•牧竖》)【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屮画线的句子。(2分)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B.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论语八则》)••C.其一犬坐于前(《狼》)D.人皆伏其精练(《梵天寺木塔》)••6.文中大狼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这给了你怎样的启迪?(2分)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4—16题。(6分)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①饱受雾霾之苦的今人,不免感叹:“要是在古代该多好啊!”古代没有现代工业,没有汽车尾

7、气,坏境污染没有现在严重,但不能说古代没有雾霾。“霾”字在甲骨文卜辞中就己出现,《诗经》中也有关于霾的记载,说明霾很早就有了,并非现在才出现。①在古代,霾主要指由于刮风、雨雾和尘土飞扬造成的空气混浊,大面积灰蒙昏暗的现象。《晋书•天文志》中对霾有确切解释:“天地四方昏蒙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吋,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②搜罗史料,我们发现古代关于霾的记载,通常并不使用“霾”一词,而是仅描述现象,如《汉书》中的“蒙黄浊”“蒙,微而赤”。也偶有直接用“霾”字记载的,比如《明宪宗实录》记载:“自春徂(cd)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

8、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口。”再如,《清史稿》载,康熙六十年,“会试出榜,黄雾四塞,霾沙蔽日”。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