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497815
大小:25.5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6
《浅谈南京城市发展历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浅谈南京近现代城市发展历史最近一直在着眼于对南京城市发展史的探索,阅读了关于南京人文历史类书籍,恰逢中国近现代史课有要求论文作业,所以通过之前课余多次对南京博物院,朝天宫(即南京市博物馆)的参观时的笔记资料整合,谨以此文表达对南京城市文化的热爱,同时文中不少内容可供对于南京近现代城市发展历史感兴趣的人士参考。本人文笔水平有限,如有不妥之处还望指正。自古以来,每当中原王朝遭到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面临存亡危机时,自然都带着大量北方人口、中原文化习俗和先进的手工艺迁往江南,无论在未来的一个阶段选择了持续的北伐还是
2、偏安,经济政治重心的南移已是大势所趋。而东南重镇的头把交椅又向来都是龙盘虎踞的南京,此时的南京往更高层次来说是成为了延续华夏正统文化火种的根据地所在。历史的选择必然造就了这里的一代又一代繁华。而当我们翻开中国近现代史的篇章,不难发现,这样的“传统”依旧还在延续。一、上下求索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这一系列的探索,都在客观上为南京城市的近代化转型做了理论、舆论、技术以及实践方面的准备。“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晚清时期兴起洋务运动的宗旨。南京是洋务运动比较活跃的地区,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创办的金陵
3、机器制造局(后经历国民政府时期的兵工厂和解放后的晨光机器厂的演变,今发展为创意产业园区)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该制造局设机器厂、翻砂厂、熟铁厂和木作厂,制造开花炮弹、抬枪和铜帽等产品。金陵制造局的创办也是南京近代工业的开端。戊戌变法时期的著名维新派人物谭嗣同曾在南京写成《仁学》。教育方面,张之洞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乃是第一所官办新式学堂,这也被认定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开端。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以来封建帝制,这都要归功于伟大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而作为广东人的中山先生对南京却情有独钟,并对其发展给予厚望,预言南京未来发展
4、不可限量。二、近代新都南京作为民国首都,城市面貌方面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在近代化城市规划指导下,南京城市建设彻底打破明清以来封闭城市的格局,成为中国较为开放的新型城市。与城市功能配套的市政和交通系统逐步完善,公共设施逐渐完善,初步具备了居住、工作、休憩、交通等近现代都城的功能要素。1928年至1937年这十年乃是国民政府工商业、轻工业飞速发展的十年,同时也是国都南京黄金发展的十年,期间对于南京的发展定位是:全国的政治、工商、文化、居住、交通、公共服务中心。国民政府曾历次颁布南京城市规划书。1919年,颁布《南京新建
5、设计划》;1920年颁布《南京北城区发展计划》,这一计划使得城北原本荒凉的鼓楼岗一带变得繁华起来(现今的鼓楼已是南京核心区域最繁华的地带之一),也使得老城南地区人口的过于密集得到初步缓解;1926年颁布《南京市政计划》;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首都建设委员会,特聘美国建筑师墨菲和古力冶为建筑顾问,清华留美学生吕彦直为助手,由墨菲主持制定南京首都计划。1928年10月颁布《首都大计划》;1929年12月颁布《首都计划》,该计划以“欧美科学之原创”为设计思想,以“吾国美术之优点”为指导方针,城市空间布局以“同心圆式四面
6、平均开展,渐成圆形之势”,这样的规划理论及方法也是开了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实践的先河(如今这样的道路布局在鼓楼区颐和路、江苏路、宁海路以及鼓楼街心公园等地皆有所体现);1947年,颁布《南京市都市计划大纲》。在道路拓宽方面的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至抗战爆发前夕,南京市内竣工道路119.3公里,并形成了以中山东路、汉中路、中正路、中山路、中央路为中轴线,向四面八方放射状延伸的现代化城市道路系统。城市街道两旁的行道树多为法国梧桐(至今仍有部分老梧桐为当年蒋中正先生和蒋夫人亲手种下)。中山路、中山北路、中山东路等当年孙中山先
7、生灵柩经过的道路按照“三板块”的模式修建。整个道路剖面总长为40米,最外两遍为宽5米的人行道,并种植以行道树法国梧桐;两侧人行道向内分别为宽7.5米的慢车道,即现今所说的非机动车道的概念;两侧慢车道再向内各为宽1.5米的绿岛区域,并种植以行道树法国梧桐;最里为宽12米的快车道。(现今的四排行道树早已形成参天蔽日之势,城区内大面积的林荫大道也成为南京人引以为傲的元素之一)。南京市区内不同区域道路命名方式基本沿袭了当年国民政府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首都干路名称分类方法:干路类别命名方式道路名称中轴干路以领导人名字命名中山
8、路、中正路、中正南路等西北干路以省、市名称命名四川路、广州路、湖南路、苏州路等37条东北干路以三民主义命名明故宫附近民生路、民权路、博爱路、大同路等南城干路以南京历史曾用名命名建邺路、建康路、金陵路、升州路、集庆路等一、革新民生近代南京在城市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转型都城,南京的城市面貌呈现出兼具西方近代化与中国传统化的两面性,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