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497388
大小:2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6
《机插稻高产栽培技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机插稻高产栽培技术摘要: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了新型机插稻的播前准备、机插秧苗的技术要求以及后期的秧田管理技术,以此来为进一步推广机插水稻的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机插稻;高产栽培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基本已经实现水稻机械插秧方式,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工本,另外还可以增加水稻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在本文中笔者将根据2009—2010年机插秧的实际生产经验,现将机械插秧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播前准备1.1品种选择要想水稻获得高产,其品种的选择是主要的前提条件和内在因素。因此,需要选择高产、高效、稳产、优质、抗逆性强及潜力大的优质品种。根据农
2、业部2006确定的10多个水稻品种,在我们地区主要是以徐稻系列为主要品种,这个水稻品种从生育期到成熟期其安全性都较高。1.2秧田准备秧田的大小比例需要根据机插面积来计划,大概比例为秧田与大田1:100,同时需要有较好的排灌能力并将排灌分开,这样便于运秧和插秧的操作管理。(1在播种前的7—10d需要清理前茬并干旋一次。(2在秧田的表上将均匀地撤施农家肥或者复合肥(禁用草木灰)。(3育秧前的1-2d需做好秧板,其规格为:秧床宽为1.5m,沟深为0.15m,宽度0.25m,秧床四周的沟宽为0.30m,同时将水淹平沟,基本上与秧板平
3、面平齐,如有高低不平的地方,需将其铲高填低。1.3育苗方法与育苗管理育苗秧盘数量是以每hm2大田用375张的标准,每个秧盘需使用壮秧剂20〜25go首先将少量细土与壮秧剂进行充分的拌和,再均匀撒到盘内、撒底土、刮平、嘗水。对于秧种数量,就以每盘潮种150g为宜,盖土的厚度为0.3〜0・5cmo375张秧盘的盖稻草大概为52.5kg左右,以此来确保秧种有10%-15%的透光率。在播种后的7d,在秧苗的第1叶展开且苗高为2cm左右时揭开薄膜,同时建议采用防虫网对秧盘进行覆盖,以此来防止病虫害。另外秧盘的水分补给以秧苗不卷叶不补水
4、,如果秧苗出现卷叶需马上补水。2机插秧技术要求在机插的技术标准需要根据水稻品种来制定,我们说使用的PF455S其插秧的量为三十种组合。在机插秧的取秧量需要按照下方法进行调整,以此来保证水稻的丰产。2.1调节秧苗的株距调节秧苗株距的手柄有3个档位(70、80、90),秧苗株距调节的手柄的70、80、90相对应的每亩株数为1.4万株、1.6万株、1.8万株。2.2调节纵取秧量一般的插秧机的纵向取秧量调节包含“少、中、多”,而从少到多的调节位置一共是10个档位,秧量最多时为17mm,而秧量最少时其取秧量为8mm,在实际操作中从少向
5、多每移动一格其取秧量多1mm,而每移动一格每亩大田就会多栽一盘秧。2.3调节秧苗密植一般情况下机械插秧的宽行窄株其规格都是一致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以此来满足水稻的目标产量所需的基本苗落棵数。为了能够保证水稻的稳产、高产,这就需要事先搭好“苗架”,应做到浅插均匀,宽行窄株,以此来使得秧苗的密植度基本趋于合理,这样不仅有利于水稻在生育期能够有较好的通风、透光并增强水稻的光合作用,同时还能提高水稻的生理抗性,这样才能让水稻粒粒饱满。3肥料运筹科学的施肥也是保证水稻高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水稻的施肥时需根据不同时期(幼苗期、
6、分孽期、长穗期、抽穗期)的生育期特点所需养分的不同进行适时、科学的施肥。3.1采用科学的统筹施肥方法是水稻高产的基本保证对于水稻的肥料需将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施用,一般情况下有机肥的数量占总量的25%〜35%为好。一般情况下每hm2水田需补施尿素190-220kg.五氧化二磷为80-95kg.氯化钾为185-220kg为宜。这样能够达到最佳增产效果,通过有机与无机肥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能培肥地力,最后起到提髙水稻产量、改善米质等功效。3.2制定科学的基追肥比例在水稻生长期需要把握:前轻、中控、后补的基
7、本追肥原则,在施氮肥时需要将分孽肥:中底肥:穗肥的比例可以按照3:5:2的比例进行,以此来确保在穗肥期间施用促花肥和保花肥的效果。3.3叶面肥的科学施加在水稻中期,科学合理的施叶面肥,不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以及加强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也会对保花、保果及水稻高产等产生积极的影响。4病虫防治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并因地制宜地利用耕作、化学生防等综合措施防治。同时根据县植保站和乡农技站病虫情报预测结合当地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准确科学进行统防统治,还要选择高效、持效、特效农药重点防治稻纵卷叶螟、化螟、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同时兼冶稻蓟马
8、、细菌性条斑病等。参考文献[1]杜春阳•浅析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推广模式•农业装备技术,2008(5)[2]苗胜利,徐莉,汤海军.水稻机械插秧高效栽培技术.贵州农业科学,2008(1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