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48812
大小:1.13 MB
页数:18页
时间:2017-11-3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疑问解答 -罗开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5/7/24工程抗震研究所InstituteofEarthquakeEngineering工程抗震研究所InstituteofEarthquakeEngineering《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目次疑问解答(上)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术语和符号第三章基本规定罗开海第四章场地、地基和基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第五章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100013TEL:010-64517320E-mail:Nile-fisher@hotmail.com工程抗震研究所InstituteofEarthquakeEngineerin
2、g工程抗震研究所InstituteofEarthquakeEngineering1.0.1条:如何正确理解与把握“三水准设防”的思想?三水准的表述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小震不坏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但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中震可修第一章:总则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大震不倒工程抗震研究所InstituteofEarthquakeEngineering工程抗震研究所InstituteofEarth
3、quakeEngineering两阶段设计:三水准的由来:第一阶段设计:74、78规范:单一的中震可修目标①小震弹性计算,地震效应与其他荷载效应组合,并引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进行构件截面设74规范后发生的一系列大地震:表明基本烈度地震具有很计,——满足小震强度要求;大不确定性1975年,海城(6度区),7.3级大地震②限制小震的弹性层间位移角;同时采取相应的抗1976年,唐山(6度区),7.8级大地震89规范:震构造措施,保证结构的延性、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自动满足中震变形要求。针对不确定性:提出“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第二阶段设计:根据基于概率设计要
4、求:提出小震不坏目标限制大震下结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并采取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满足大震防倒塌要求。保持原78规范的目标:中震可修2001、2010规范:继续保持89规范的设计思想12015/7/24工程抗震研究所InstituteofEarthquakeEngineering工程抗震研究所InstituteofEarthquakeEngineering1.0.2条:6度以下非设防区建筑如何进行抗震设计?一般建筑:可不进行抗震设计特殊设防类(甲类):按提高1度(6度)设计重点设防类(乙类):按6度采取抗震措施另:即将颁布的第五代《区划图》将取消6度以下非
5、地震设防区,即全国均为抗震设防区,必须进行抗震设计。第二章:术语和符号工程抗震研究所InstituteofEarthquakeEngineering工程抗震研究所InstituteofEarthquakeEngineering2.1.1条:地震烈度、基本烈度和设防烈度的区别与联系(1)地震烈度: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依赖于宏观考察和定性描述人体感觉的强弱器物反应的程度房屋损坏或破坏程度地面景观的变化情况影响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特性等震中烈度I0和震级M大致关系:IM01.5()-1工程抗震研究所Institu
6、teofEarthquakeEngineering工程抗震研究所InstituteofEarthquakeEngineering(2)基本烈度:地震烈度区划图标定的烈度,工程抗震设(3)设防烈度: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防依据。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我国基本烈度的变迁:10%的地震烈度。第一代(20世纪50年代):未来(无限时)可能遭遇历史上曾发生的最大地震烈度;地区的设防烈度: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第二代(1977):未来100年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地震基本烈度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所对应的烈度的最大地震
7、烈度;值第三代(1990):未来50年,一般场地条件,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建筑的抗震设防烈度:第四代(2001):与未来50年,一般场地条件,超越常规设计:与地区的设防烈度相同。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对应的烈度性能设计:可根据性能目标的不同进行调整第五代(2014?):与未来50年,一般场地条件,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对应的烈度22015/7/24工程抗震研究所InstituteofEarthquakeEngineering工程抗震研究所InstituteofEarthquakeEngineering2.1.7条:设计特征周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