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山东省临沂兴华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为150分,答题时间为150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上交答题卷,保存好试卷。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诗歌阅读(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题。(6分)山高路远汪国真呼喊是爆发的沉默如果大山召唤我沉默是无声的召唤我就走向大山双脚磨破不论激越还是宁静我祈求只要不是平
2、淡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如果远方呼唤我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我就走向远方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A.诗的第一节以貌似矛盾而实为颇具哲理的诗句开篇,十分深刻地揭示出了〃呼喊〃与〃沉默〃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实质却是统一的——〃只要不是平淡"。B.诗的第二节用夸张句式写道: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可见,人生的风景不在平静的港湾,因为这里练就不了精悍的水手。纵使"山高路远",纵使坎坷不平与风雨交加,强者的人生态度也应该是风雨兼程,勇往
3、直前。C.诗歌将抽象的思考化作新颖美好的形象,在形象中暗示情感:〃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作者将痛苦甚至苦难化作美好的形象——美丽的杜鹃,表达出蔑视苦难,以乐观战胜苦难的态度。D.诗的第三节即结尾,画龙点睛之笔,这是何等豪迈的宣言,这是何等昂扬的斗志,〃万水千山只等闲","乌矇磅礴走泥丸",人生,只要有执着的追求,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呢?2、下列对诗歌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A、汪诗给我们上了青春追求的不平常的富有哲理的一课。给我们的启迪是深远的,它激励着人们奋发有为,不甘于平庸,不甘于永远的沉寂,人生,
4、就应该这样去追求。只有追求的人生,才能彰显人生的丰富多彩!B、”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是说世界上不存在完不成的事,只要我们肯付诸行动,那么再难的事都能解决。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C、本诗开头两句中的"呼喊〃与"沉默"不矛盾,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太久或者积累太多,爆发出来即为呼喊,如鲁迅言,在沉默中爆发。沉默是无声的召唤,虽然没有说话,但心中却有太多的话,即为召唤。D、作者通过这首诗抒发了一种无奈、无言的情感,也表现了当代青年面对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作者也是在强调一种精神,一种不再执着,将痛苦
5、埋藏在心底的生活态度。二.文言文阅读(44分)(-)文言文阅读(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7题晋侯、秦伯圉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纟迅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丁•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Z厚,君Z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6、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口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埶以利晋唯君图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7、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4、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B.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C.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D.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夜缱而出缱: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B.敢以烦执事执事:办事的官吏••C.行李Z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
8、使的人携带的物品••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Z阙:使缺,损害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B烛之武在危急时刻,利用秦晋的矛盾,慷慨陈词,有对形势的分析,有对史事的引用,表面上为秦打算,骨子里是为了保全郑国。C.烛之武“夜纟迅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A.从亡郑于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