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校企合作提升云南花卉产业竞争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校企合作提升云南花卉产业竞争力摘要:云南发展花卉产业具有资源、产业、区位、市场等多种优势,但当前云南花卉产业的发展中依然存在品种单一、新产品开发缓慢”企业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低、物流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本文在总结云南花卉产业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在制度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实力强的企业与条件优越的高校开展合作是提升云南花卉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关键词:云南花卉产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产业竞争力1云南花卉产业现状分析云南发展花卉产业具有较大的资源、产业、区位和市场等优势[1]。云南北高南低的地势和复杂的地形,加上
2、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南太平洋东南季风以及青藏高原气团的综合影响,形成了从热带到极地的相对完整的7种气候类型,且每种气候类型下都孕育了独具特色的物种资源云南也因此成为世界上观赏植物宝贵的种质基因库[1、2]。云南有野生花卉2500多种[2],其中山茶、玉兰、百合、杜鹃、报春、兰花、绿绒蒿、龙胆为云南特有的八大名花[2]。从地理位置看,云南沟通着2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和3大市场(中虱东南亚、南亚),已经形成了陆、水、空全方位开放的网络,具有悠久的口岸贸易历史,且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云南省成了中国与东南亚各
3、国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1]。虽然云南花卉作为商品生产起步较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鲜切花销量占全国市场的50%左右[2]。云南花卉70%销往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10%岀口到日本、泰虱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2,3],在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美虱英国等国家市场上的份额也日益增大[4]。苗木求购信息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初步形成了四大花卉生产区,即,以昆明、玉溪、曲靖为主的滇中温带切花生产区;以西双版纳、恩茅、红河为
4、主的滇西南热带花卉生产区;以大理、保山为主的滇西特色盆花产区;以迪庆、丽江为主的滇西北球根种球繁育基地⑷。在品种布局上,温带以切花为主,热带以兰花、切花、观叶植物为主,寒带以球根花卉为主,产品区域布局日趋合理[1]。从1994年以来,云南省鲜切花产量始终保持在全国第一的水平,"云南鲜花"已经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在国际花卉产业中也有了一定的声誉,知名花卉企业不断涌现[1,2]。但云南花卉目前依然存在新品种开发慢、产品质量不稳定、出口渠道混乱、企业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低、物流体系不健全、信息不灵、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等
5、诸多问题,致使云南花卉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不强[2,4,5,6]。当前,云南的花卉种植还基本以花农生产为主,企业生产为辅,因缺乏统一规划,在品种引进、生产布局、发展规模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随意性、盲目性[3,4]。大规模商品化种植的花卉品种几乎全部靠进口,而出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国际市场的控制,外商不愿把优质品种输入云南,这严重制约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1,2]0因此,打造一支专业化队伍,提升云南花卉产业竞争力是当务之急。2制约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因素当前,制约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因素。云南花卉
6、产业发展中严重缺乏新品种繁育人才和市场管理与营销的高级人才。其中,高校招生难和企业招工难的〃两难〃境地是导致该局面的主要内在因素。然而,企业招工难问题的实质并非农业科技型劳动者绝对量的不足,而是产业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不匹配的矛盾[7]。随着云南花卉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过渡,企业需要大批有文化、有技术的从业人员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技能条件往往难以满足企业要求,企业新招到的毕业生往往需要继续培训才能够安排在重要岗位任职,而企业”培训"这些”新员工”的方式往往是将其安排在基层,或许是在不太重要的岗
7、位让其进行锻炼。很多毕业生往往承受不了刚入职时〃艰苦〃的工作环境而浅尝辄止,最终离开该企业。这种"招工难〃的情形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更重要的是,由于当前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很多高中毕业生不愿选择农业院校就读,这导致许多农业类院校"招生难",间接增加了企业的招工难度。农业院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因为就业前景不乐观而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许多学生毕业之后甚至彻底改行从事别的专业。另外,农业院校学生因为接触生产的机会较少而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充分结合起来,这种所学非所用的情形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
8、绪,也影响其文化和技能的提高。企业和高校这种"两难〃状况的长期存在严重制约着花卉产业的稳健发展。3校企合作能提升云南花卉产业竞争力3.1校企合作的模式概述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为了更好地发挥两者之间的优势而进行的互动过程[8]。具体来讲,就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学校和企业整合各自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理论教学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