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

ID:42416988

大小:1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4

《中医治未病》_第1页
《中医治未病》_第2页
《中医治未病》_第3页
《中医治未病》_第4页
资源描述:

《《中医治未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如何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运用于健康管理杨小仙中医治未病的理念院运流长,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未雨绸缪未晩先投宿,鸡鸣早看天”,凡事预防在先,是中国人谨遵的古训。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形成,正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据有关专家介绍,健康管理经历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证明能有效提高人们的健

2、康状况和降低发病的机率。而“健康管理”严格意义上来说,即对个人或者群体的健康危害程度因素进行全面的检测、分析、评价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及集体的积极性,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其具体做法是根据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为个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来改善健康。所以我们缺少一个防范于未然的健康管理体系,即能找出隐藏在人群中可能引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加以预防和解决。那么“中医治未病”与“健康管理”有何联系呢?让我们来探索这其中的奧妙和联系吧!预防与治病,是中

3、医医学体系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在临床医学上建立了特有的临床诊疗体系,而且在预防医学方面积累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拥有独特的理念。中医学既重视患病后的治疗,更重视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即所谓“不治己病,治未病”。这种思想的重要理论为人类的保健发挥巨大的作用。预防是指采用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医学中很早就认识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在《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强调“防范于未然”,也就是防重于治的思想。所谓的“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未病先防”就

4、是在疾病发之前,充分的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提高人的抗邪能力,同时能动性的适应自然,改造客观环境。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预防疾病的发生,从而维持机体健康。从预防角度而言首先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自然界的致病因素;其次则是增强体质,顾正义,提高机体抗邪能力。因此未病先防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二是主意防止病邪的侵害。“既病防变”是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情加重的趋势和已经萌芽的先兆症状,采取有效措施,以阻止或扭转病情的发展和转变,促使疾病朝痊愈的方向转化。疾病

5、的发展除了自身因素外还与周围环境、调养、护理有关。唯有吧治疗、调养、护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既病防病。对于某些疾病只有早期诊断才能使患者尽快求医进而使医者做出诊断了解病变规律,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病变。因此既病防变包括两方面,一是早期诊断,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和依据。二是控制病变,根据病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健康管理”是对个人或群体的引起疾病的危害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而引起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可以改变的

6、危险因素”是随着“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病史。“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BNI、腰围、血压、血糖、运动水平等;这些可以随着生活行为的改变而转变。通过有效改善个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个人的“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额危险性就能得到控制并降低。从而构成了健康管理的最基本科学依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个人的管理方案,分析个人的健康情况和健康风险因素,针对个体的反应采取干预,制定保健计划最大限度获取健康。首先,是健康分析,课通过分析系统根据个人的数据对个人

7、的健康状况做出判断;也可以通过专业人士分析自己的健康状况。其次,建立健康档案,档案记载家族情况、健康习惯、既往身体状况、生活情况;这是一个动态连续且全面的记录过程,为每个人提供全面的健康服务。最后,在网络上建立个性化的健康空间,这样可以在互联网贮存每个人的健康状况,随时随地的了解个人情况,方便就医治疗。参考文献:(1)李瀚洋等/编著《健康管理》(第一版)。三河市: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2)张家锡主编王承平马维骐《中医学基础》(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3)孙涛主编《

8、中医治未病》(第一版)。中国中医出版社,2010年;(4)何爱咏赵水平主编《医学专业论文导写》(第一版)。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