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381294
大小:188.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9-14
《必修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4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相互借鉴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联)资本主义国家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主体结构第一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明备考方向握主旨精要课程标准(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十月革命后,战时共产主义
2、政策保障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却无法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找到了一条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斯大林体制的形成促使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建成二战后,斯大林体制日渐僵化。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两者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而最终失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造成经济进一步衰败、政治动荡、民族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课标与考纲明备考方向握主旨精要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
3、(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十月革命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障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却无法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找到了一条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斯大林体制的形成促使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建成二战后,斯大林体制日渐僵化。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两者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而最终失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造成经济进一步衰败、政治动荡、民族矛盾激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
4、---1921年)1.背景:2.内容:余粮征集制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农业:工业:流通:分配:普遍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内战爆发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单一公有制;直接过渡3.特点:4.评价:积极: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局限: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根本利益教训: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行不通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1年)二、新经济政策1921年---1929年1.背景:①为了恢复经济;②农民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引发暴动③国家无力直接组织和领导所有企业的生产农业:工业:流通:分配:固定的粮食税重要企业国有,中小企业私营或私有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2.内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②公有制占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③逐步过渡二、新经济政策1921年---1929年3.特点:4.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5.评价:积极:①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巩固了苏维埃政权;③找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消极:过早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后退一步”:从生产关系来说,部分恢复了资本主义,这是一种后退。“前进两步”: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
6、础列宁在推行新经济政策中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能力提升[迷点指津]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斯大林:意为“钢铁般的人”,他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鞋匠家庭。20岁时候,就成为了一位职业革命家。1905年,他第一次见到列宁,从此成为了列宁的支持者。“斯大林模式”: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
7、制。①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②处在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中,孤立无援③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三、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于1936年)1、背景:经过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1936年颁布苏联新宪法,标志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2、确立的过程:三、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于1936年)3、表现(特征):①单一公有制②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指令性计划经④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4、实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5、评价:三、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于1936年)5、评价: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基本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
8、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积极:消极: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经济上: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缺乏民主法制.苏联解体的根源[特别提醒]经济体制的调整一定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