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354561
大小:4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13
《中哲十二年真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00年一、名解1、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2、抱法处势(法)3、言尽意论(玄)4、天人交相胜还相用(刘禹锡、儒、唯物)5、形质神用(范缜、唯物)6、理一分殊(儒、理学)7、致中和(儒、子思)8、因所以发能能必副其所(唯物、王夫之)9、尚力非命(墨)二、简答1、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儒、经学)2、董仲舒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影响和地位(儒、经学)3、黄宗羲的学术史观(重要书目《明儒学案》)4、魏源的矛盾观(近代)三、论述1、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及无神论思想(儒、唯物)2、严复的经验论与孙中山的知行观之异同(近代)2001年 一、名词解释 1、为
2、仁由己(儒)。2、道法自然(道、老子)。3、言必立仪(墨)。4、言尽意论(玄) 5、物不迁论(佛)。6、格物至知(儒)。7、知行合一(儒、心学)。8、知难行易(近代、孙文)二、简答题 1、《孙子兵法》中的哲学思想(兵)2、《齐物论》的逻辑理路(道、庄)3、《神灭论》的理论贡献(唯物)三、论述题(中哲答1、2题。其他答2、3题) 1、《明儒学案》中的学术史观对研治中国哲学的借鉴意义(重点书目)2、中国哲学史上几种典型的矛盾观评析(综合)3、从荀子的《天论》到刘禹锡的《天论》 (儒、荀、唯物)2002年 一、名词解释 1、论六家要旨(儒、经)
3、。2、明儒学案(重点书目)。3、贞元六书(重点书目)。4、论衡(儒、唯物)。5、坛经(佛) 6、正蒙(儒、理学、张载)7、东西均(清、方以智、唯物)8、天演论(近代、严复)二、简答题 1、张载的朴素辨证法思想述要(儒、理学)2、范缜神灭论的理论贡献(儒、唯物)3、章太炎的学术史观(近代)三、论述题(中哲答1、2题。其他答2、3题) 1、先秦道家源流及哲学思想评诉(道)2、先秦儒家源流及哲学思想评述(儒)3、评孙文学说(近代)2003年一、基本范畴释义(选做8题,共56分)1、孔子的仁(儒)2、老子的道(道)3、墨子的义(墨)4、荀子的虚一
4、而静(儒)5、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儒、经)6、王充的疾虚妄(儒、唯物论)7、王弼的贵无(玄)8、僧肇的物不迁(佛)9、方以智的合二而一(清、唯物) 10、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儒、心学)二、哲学命题解析(共56分)1、和与同异,可否相继(史伯,先秦) 2、知己知彼,胜乃不殆(兵)3、三代相因,损益可知(儒、孔子礼) 4、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道、老)5、人之性恶,化性起伪(儒、荀) 6、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法)7、神形相即,形质神用(儒、范缜、唯物) 8、静者静动,动静皆动(佛)三、论述题(共38分)1、张载的辩证法思想述评(儒、理学)
5、2、孙中山的知行观述评(近代)中国哲学史(2004)一、名词释义(共48分,每题6分)1、《天下篇》(庄子)2、《坚白论》(名)3、《春秋繁露》(儒、经)4、《论衡》(儒、王充、唯物)5、《坛经》(佛)6、《东西均》(儒)7、《张子正蒙注》(唯物、王夫之)8、《天演论》(近代、严复)二、简答题(共45分,每题15分)1、荀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儒)2、王充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3、黄宗羲的学术史观(重要书目《明儒学案》)三、论述题(共57分,中哲专业做1、2题,其他专业做1、3题)1、《老子》与《易传》辩证法思想之比较(30分)(儒、道)
6、2、从孔子“仁”的观念到谭嗣同的《仁学》思想(27分)(儒、近代)3、康有为的变易进化的哲学思想评述(27分)(近代)2005年一、名词解释(共70分):1、学思并重(儒)2、兼爱非攻(墨)3、虚一而静(儒、荀)4、化性起伪(儒、荀)5、一物两体(儒、理学、张载)6、理一分殊(儒、理学、朱熹)7、俱分进化(近代、章太炎)8、中体西用(近代)9、一念三千(佛)10、言不尽意(玄)二、简答题(共30分)1、老子辩证法思想评述(道)2、张载“民胞物与”观念分析(儒、理学)。3、颜元实践哲学评估(清代,偶见)三、论述(共50分)1、中国古代无神论
7、思想的优良传统和哲学基础(综合)。2、严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及近代思维方式的确立(近代)。2006年中国哲学一、论述题:1、从“能所”关系看王夫之的主客观关系学说(唯物)2、从严复、孙中山的认识论看近代思维方式的确立(近代)3、康有为的变易进化观及近代进化哲学(近代)4、梁启超的中西融合文化观(近代)二、简答题(名词解释):1、“仁”的内涵及影响(儒)2、反者道动,弱者道用(道)3、三表法(墨)4、孟荀人性论之比较(儒)5、“理一分殊”的思想源流及哲学实质(儒、理学、朱熹)6、一物两体(儒、理学、张载)7、知行合一(儒、心学)2007一、简
8、答:7选51荀子天道观(儒)2墨子三表法(墨)3韩非“缘道理以从事”(法)4范缜神灭论(唯物)5程朱理本论(儒、理学)6王守仁知行合一(儒、心学)7王夫之道器论(唯物)二、论述:1魏源哲学及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