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327834
大小:4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12
《16.2 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十六章第2节教学设计课题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将电压表正确接入串、并联电路,并能画出相应的电路图。2.学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串、并联电路的电压。3.会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串、并联电路各自电压的规律。(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研究的步骤。(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探究目的,专心实验,由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实验中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合作的重要性,获得共享成果的喜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2.教
2、学难点:组织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规范操作、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得出恰当的结论。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电压表1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3只、电源、开关、导线若干。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电路,并且探究了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那么今天我们在学习电压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认真回顾前面学习过的知识。通过回顾前面学习过的知识,增加了知识间的过渡,引出本节的新课。新课讲授请大家回顾科学探究的几个步骤。首先根据我们本节的学习目的,提出问题。明确当我们描述电流时,通常会说通
3、过某一用电器的电流或者是某一电路的电流。那么,我们描述电压时应该怎么说呢?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是什么呢?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大家猜测一下串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应该是什么呢?为了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设计实验,这一过程包括设计电路图和表格。请同学们讨论给出明确的实验电路图和表格。实验时要测出哪些数据?怎样正确使用电压表?教师根据本实验的要求引导学生设计表格。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实验。教师提问。表格中记录的数据有什么规律?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猜想1:和电流的规律一样,电压可能是相等的。猜想2:由于灯的亮度不同,串联时电压不相等。猜想3……采用小组式教
4、学。学生讨论,完成实验器材的选择和实验方案的设计。请一位学生将电路图画在黑板上。学生正确叙述电压表使用方法。学生做实验。学生将读出的实验数据填入已设计好的表格里。明确关于电压的说法,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猜测。教师对学生的猜想结果要有充分的前瞻性。学生的猜想会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的方法。学生设计实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作风,教师不要包办。让学生养成记录原始数据的习惯,不要“凑数据”。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运用表格分析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刚刚的实验得出串联电路的电压关系,同学们现在来猜猜并联电路电压有什么样的规律。
5、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想呢?电压表要测出哪些数据?下面同学们自己进行科学探究,研究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教师对实验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想想做做:测电池组的总电压和各电池两端的电压关系。综合各组的实验数据,得出串联电路电压关系:在串联电路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和等于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表达式:U=U1+U2。串联时当两灯型号相同时,灯两端的电压相同;两灯型号不同,灯两端的电压不同。学生们设计表格、连接实物、动手实验。实验完毕归整器材搜集各组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可得一般性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的迁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6、。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等于电源电压。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电压分别等于电源电压。反馈练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一般手电筒中是把两节干电池串联起来,它们提供的电压是________V,若需要一个提供9V电压的电源,则需要把_______节干电池_______学生检查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教学目标达标检测,及时反馈与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联起来。2.如图,当量程为0~3V时,电压表指针的读数为_____V;当量程为0~15V时,如果电表的指针仍在原位置,则此时电压表的读数为______V。3.如图,当开关闭合后,
7、两灯都发光,此时V1、V2表的读数分别是4V和2.5V,则电源电压为______V,灯L1两端的电压为______V,灯L2两端的电压为______V。核对答案,做错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针对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板书设计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一.串联电路电压规律。电路图表格结论二.并联电路电压规律。电路图表格结论课后反思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对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基本掌握。但是在课堂气氛的活跃度还不够,后面的时间稍微少些,有待加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