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地域文化-黄梅戏

安庆地域文化-黄梅戏

ID:42327326

大小:25.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2

安庆地域文化-黄梅戏_第1页
安庆地域文化-黄梅戏_第2页
安庆地域文化-黄梅戏_第3页
安庆地域文化-黄梅戏_第4页
资源描述:

《安庆地域文化-黄梅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安庆地域文化-黄梅戏黄梅戏是安徽省安庆市的地方剧种,也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其方言基础是安庆话。从黄梅戏的唱腔中可以发现安庆方言对其的影响程度。黄梅戏源于安庆地区,是从独角戏、二小戏、三小戏发展演变而来的,从黄梅戏的舞台语言,我们可以判断出黄梅戏与安庆地区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黄梅戏简介 黄梅戏,黄梅戏源于源于唐初的黄梅采茶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是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农村,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清道光前后,产生和流传于皖、鄂、赣三省间的黄梅采茶调、江西调、

2、桐城调、凤阳歌,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又在吸收“罗汉桩”、青阳腔、徽调的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的基础上,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在从小戏过渡到本戏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被老艺人称之为“串戏”的表演形式。所谓“串戏”是指那些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一组小戏。这些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剧中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也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

3、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如左图)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而至今,黄梅戏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也已经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 黄梅戏起源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明崇贞年间,黄梅知县曾维伦在《黄梅风教论》中就有“十月为乡戏”的记述。清道光九年,在别霁林的《问花水榭诗集》中,一首竹枝词的描更为生动:“多云

4、山上稻荪多,太白湖中渔出波。相约今年酬社主,村村齐唱采茶歌”。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从清康熙乾隆到光绪年间,是“三打七唱”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全面实践了传统剧目、唱腔、表演艺术积累和剧种的广泛传播,期间传统剧目非常丰富,艺人能演出的本戏、小戏有200多本。黄梅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黄梅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

5、调”。民国九年(1920年)的《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第一次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语法句式表现 黄梅戏中的语法句式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疑问词的构成、助词“着”“啥”的用法、倒装句的用法。 1.疑问词的构成 普通话中,疑问句常用“吗、什么、呢”等疑问词来表达,但在安庆方言中这些词却很少见,在安庆话中常用“么、可(kuo)[ kʻ uo]”来代替,如《夫妻观灯》中: 王小六:老婆,我们来见个礼哦。 王妻:夫妻两还见个么礼啥? 王小六:夫妻两见个礼和气和气麦(嘛)。 王妻:当家的你从哪地(哪里)来? 王小六:我从该(街)上来。 王妻:你

6、在该(街)上可看到么东西摘? 王小六:今年该(街)上好玩诶(nei)[n ei],大放花灯!各自各(人人)都要看灯。 其中,“么”就是“什么”的意思,安庆话的口语中没有“什么”的说法,通常用“么”代替,“可”和“么”在安庆方言中分别在是非疑问句中和正反疑问句中充当疑问副词和疑问代词。如:(1)你可七着?(你吃了吗?) (2)可还有四?(还有事吗?) (3)可有空?(有没有空?) (4)么四把你嘿着?(你被什么事吓着了?) (5)么会子回来哦?(什么时候回来?) 2.助词“着”、“啥” 2、黄梅戏中常用的一个助词就是“着”,仅仅这一个词却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语气,安庆话中的“着”特别活跃,语法意义

7、丰富。 (1)“着”放在动词或者动宾短语后面,表示动作完成,等同于普通话中的“了”。 吃着饭再走(吃了饭再走) 他看着三个小时的书(他看了三个小时的书) (2)“着”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已经发生的事情或已经完成的变化又出现了新的状况,等同于普通话中的“了”。 伢子(孩子)大着就好着。(孩子长大了就好了) 这个水烫死着(这水烫死了) 你买的糖果少着一斤(你买的糖果少了一斤) (3)“啥”字通常放在句尾,帮助完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