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习题

《说“木叶”》习题

ID:42323044

大小:1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12

《说“木叶”》习题_第1页
《说“木叶”》习题_第2页
《说“木叶”》习题_第3页
资源描述:

《《说“木叶”》习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说“木叶”》习题1.给下列字注音。恽()灼灼()寒砧()窸窣()筌()冉冉()翩翩()征戍()2.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1)钟爱喜爱①陈庚大将军当年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就连他最______的女儿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②这时候的小鱼是最开心的,它们互相追逐着,不时在水草中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真是惹人______。(2)飘零飘落①无数的星辰亮起,在天空写下你的名字,当雪花______时,就能将我的思念与祝福传送给你。②今天,我是一片在天空中孤独______的枯叶,不知会落到谁家庭院。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

2、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

3、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

4、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3.“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作者是如何得出这一

5、结论的?4.“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对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6.作者指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把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从而富有感染性启发性。根据以上观点,完成下列问题。(1)“高树”的

6、暗示性是什么?(2)“高木”的暗示性是什么?7.在习惯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为什么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而“木叶”却比较常见?参考答案:1.yùnzhuózhēnxīsūquánrǎnpiānshù2.(1)答案:①钟爱②喜爱(2)答案:①飘落②飘零3.答案:因为“木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4.答案:在内容上引出“落木”,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思路导引:关键语句既要照应上文,又要提示下文,即承上启下作用。在回答时要答出具体内容,不要太笼统。5.答案:B6.(1)暗示了满树叶子在吹动。(2)暗示了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7.因为“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

7、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的浓阴的联想,“树”与“叶”的形象有太多的一致。“树叶”也不会比一个单独“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古典诗歌习惯用单词,因此就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而“木”则使人容易想起树干,具有暗示性,使读者产生较多的联想,所以“木叶”就比较常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