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305203
大小:15.79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9-12
《学历案的由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历案的由来教学方案是教学实践的预案,其核心问题是教学程序的安排。最早探讨学校教育中的教学程序的,是19世纪初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学说。之前,的确也有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规则留传下来,但都只是停留在想法、观点或做法层面或者至多算是个人的“真知灼见”,没有揭示其背后的“理”论,难以以“理”服人,因此,在实践中也难以有实质性的影响或传播。“教学形式阶段”学说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心理学的理论假设。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是指清楚、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它本来不是指课堂教学的具体步骤,而是基于统觉心理学描述一个人的观念形成的心灵活动过程,即如何从个别概念到普遍概念直到
2、普遍概念运用的过程的构想。后来,赫尔巴特学派的齐勒尔、赖因分别对其加以改进,并使其成为包括若干阶段的教学程序。如赖因把“清楚”分为预备(通过谈话,使儿童回忆已有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与提示(提出实物或事例,让儿童观察与了解),加上联系(让儿童对相关事物或事例加以比较、分析)、统合(帮助儿童解释相关事物或事例的原因)、应用(让儿童通过练习,运用原理、规则解答问题)。这就是经典的“五段教学法”。有了这类教学法,教学设计便有“法”可依,这种教学设计的文本就是教案的最初形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段教学法”传入前苏联之后,前苏联的教育家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此成果
3、,其突出的贡献在于站在“教的立场”,形成了“课的类型与结构”,为教师编写教案提供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规范与指导。以“综合课”为例,课的结构及时间分配大致情况如下:(1)组织教学,1-2分钟;(2)检查作业,3-8分钟;(3)引入新的课题,明确目的,5-10分钟;(4)讲授新教材,10-12分钟;(5)巩固复习,10分钟;(6)布置作业,5-8分钟。这些成果代表着教学专业化、制度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是一种里程碑式的进步。到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以俄为师”的形势下,前苏联教育家特别是凯洛夫教育学对我国中小学的实践影响非常大,这从《教育大辞典》中关于教案的辞条中就可得到明证。该词条是这
4、样定义的:教案,即课时计划。教师备课过程中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内容一般包括:班级(或年级)、学科名称、课题、教学目的、教材要点、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授课时间、教具和教学进程(步骤)、板书设计、习题及其答案等。尽管教案的形式和内容在实践中也有一些改变,但从“教师立场”来呈现教学方案的实质没有改变。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我国引入了西方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人们的教学眼界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从教到学、以学为中心、学习者中心等观念赢得了广泛的认同。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发起了一场至今为止最深入、最全面的新课程运动,新课程也激发了中小学教师教学创新的热情。在教
5、学方案变革方面,各地开展了一些有价值的实践探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学案、导学案。尽管在学理上的探讨少有见到,但从它们所包含的内容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奥秘。导学案尽管具体的形式很多,但基本结构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问题探究、目标检测、作业布置和总结提升八个部分。毫无疑问,学案和导学案在实践上的探索有一定的合理性,如关注学习、突显练习质量、教学与考试一致等,或者在提高纸笔考试成绩上也许发挥了一些作用。但从学理上看,无论是学案还是导学案,都没有给很好的理论解释。在具体做法上,仍然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围绕知识“深挖洞”,重视讲与练;把“学习”窄化为“做题”,
6、学案或导学案充满练习,成“每课必练”;虽然也关注到学生学习,但对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建构性”缺乏应有的关注;名为“(导)学之案”,实为“教之案”,表现在“考点分析”“学法指导”“作业布置”等标题上,有名不符实之嫌,有意或无意地坚持教师立场或内容(练习)立场;没有很好地针对当前在班级授课背景下,如何解决“在学习”与“真学习”的两大难题。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学理上和实践上探索教学方案变革的新的可能性。学历案,作为学生立场的课程方案变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