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301152
大小:17.71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12
《2019电工实习总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电工实习总结 一、实习目的 使我们对电气元件及电工技术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对电工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做进一步的理解。同时,通过实习得实际生产知识和安装技能,掌握室内照明线路、继电器控制线路及其元件的工作原理等电工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共同探讨,共同前进的精神。 二、 时间安排 时间 任务 星期一 上午 1.明确实习目的、内容、方式要求和进度 2.学习基本工具的使用,电路安装的基本常识 下午 学习并安装室内照明电路 星期二 上午 学习并安
2、装电度表电路 下午 星期三 上午 学习并安装电动机的传动和点动控制电路 下午 学习并安装电动机的顺序控制电路 星期四 上午 学习并安装电动机的逆反转控制电路 下午 写实习报告 三、实习内容 1.室内照明电路 (1)目的要求 a.熟悉实习工具的使用; b.掌握简单照明线路的基本接线 (2)线路 (3)步骤: a.按图接好导线,并固定在木板上; b.检查线路; c.通入电源,通过开关控制日光灯和灯泡,观察并记录现象; d.切断电源,拆除导线。 2.电度表电路 (1)目的要求 a.了解电度表的工作原理
3、和接线要求; b.接线时注意电度表的进出脚,不要接反,电度表工作时应竖直放置。 (2)线路 电度表工作原理: 电度表是利用电压和电流在铝盘上产生的涡流与交变磁通相互作用产生电磁力,使铝盘转动,同时引入制动力矩,使铝盘转速与负载功率成正比,通过轴向齿轮传动,由计度器计算出转盘转数而测出电能。电度表主要结构是由电压线圈、电流线圈、转盘、转轴、制动磁铁、齿轮、计度器等组成 (3)步骤: a.按图连接好导线 b.检查线路; c.通入电源,合上空气开关,观察电度表转盘是否转动,记录现象; d.切断电源,拆除导线。 3.电动机的传动和点
4、动控制电路 (1)目的要求 a.了解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并掌握其接线方法; b.了解电动机的传动和点动控制。 (2)线路 原理:km1回路为点动控制电路,按下绿色按钮。km1线圈通电,松开绿色按钮,km1线圈断电;km2回路为传动控制电路,按下黑色按钮,km2通电并自锁,km2线圈通电,松开黑色按钮,km2线圈不会断电,停止时按红色按钮。 (3)步骤: a.按图接好导线; b.检查线路,确认无误后通电; c.按下后再松开绿色按钮,观察km1的现象,按下后再松开黑色按钮,观察km2的现象,最后按下红色按钮,记录实验现象; d.切
5、断电源,拆除导线。 4.电动机的顺序控制电路 (1)目的要求 a.了解继电器的顺序控制原理,掌握其接线方法; b.加深对继电器工作原理的理解。 (2)线路 原理:需要km2线圈通电时,必须先按下绿色按钮,km1通电并自锁,串联在km2线圈回路的km1也通电并自锁,再按下黑色按钮,km2通电并自锁,km2线圈带电,保证km2带电前必须先让km1带电,停止时按红色按钮。 (3)步骤: a.按图接好电路; b.检查电路,确认无误后通电; c.先按下绿色按钮,再按下黑色按钮,观察现象;按下红色按钮,再直接按黑色按钮,观察并记录现象;
6、 d.切断电源,拆除导线。 5.电动机的逆反转控制电路 (1)目的要求 a.了解继电器的逆反转控制控制原理,掌握其接线方法; b.通过操作加深对继电器工作原理的理解; c.能够组织复杂的接线。 (2)接线 原理:需要km1带电时,按下绿色按钮,km1通电并自锁,km1线圈带电,串联在km2线圈回路的km1常闭触点断开,保证km1与km2线圈不同时带电。需要km2线圈带电时,先按红色按钮停止,km1断开,按下黑色按钮,km2通电并自锁,km2线圈带电,串联在km1回路的km2常闭触点断开,保证km2与km1也不同时带电。 (3)
7、步骤: a.按图连接好导线; b.检查线路,确认无误后通电; c.按顺序,先按绿色按钮,再按下黑色按钮,观察现象;然后按红色按钮,反过来,先按黑色按钮,再按绿色按钮,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d.切断电源,拆除导线,归还实验仪器。 四、 实习总结 通过这一个星期的电工技术实习,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这些都是平时在课堂理论学习中无法学到的,我主要的收获有以下几点: 1.掌握了几种基本的电工工具的使用,导线与导线的连接方法,导线与接线柱的连接方法,了解了电路安装中走线、元件布局等基本常识; 2.了解了一般简单照明电路的安装方法,掌握了一
8、般串联、并联电路,日光灯,电度表、插座的安装; 3.了解了电动机传动和点动控制、顺序控制、逆反转控制的概念和原理,掌握了交流继电器的原理和接线方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