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300369
大小:5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9-12
《成人高考复习重点--政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成人高考复习重点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的基本问题(见教材3页)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的内容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二者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凡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都是唯物主义;反之,凡承认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意识是世界的本
2、原、物质是由意识派生出来的都是唯心主义。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内容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以此为标准,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者。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见教材第4页,第一、第二、第三)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也经历了三种形态: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形而上学辩证法、现代唯物辩证法。唯心主义哲学主要表现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见教材第10-11页,(1)(2)(3)部分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
3、切哲学最主要、最基本的理论特征。二、物质和意识(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也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源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见教材第14-15页,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见教材15页。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没有发生变化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形式。绝对运
4、动和相对静止之间的关系,见教材第16页,第一自然段最后。规律是事务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本质:人脑的技能和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主观性的主要表现:教材第21页最后一个自然段:第一、第二和第三。意识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意识产生源泉的客观性和意识反映内容的客观性。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见教材第22-23页,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见教材第23页第3自然段。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见教材23页,第一、第二、第三。(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
5、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见教材第25-26页第一自然段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见教材第27-28页。三、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客观性,见教材29页联系的普遍性,见教材29页联系的多样性,见教材29页世界的永恒发展发展是事物的上升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新事物、旧事物的概念,见教材30页。(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所谓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
6、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双方之间的两种基本属性和基本关系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概念,同一性和矛盾性之间的关系,见教材31-32页.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见教材第32页。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原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见教材32页。内因、外因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见教材33页。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方法论意义,见教材第33-34页。2、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的概念,见教材第34-35页。质变、量变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见教材35页。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见教材36页。3、否定之否定
7、规律辨证的否定观的特征,见教材第36页。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性质。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的方法论意义,见教材第37页。(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现象与本质是揭示事物外部联系与内在联系之间相互关系的哲学范畴现象、本质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见教材第37-38页。2、形式与内容是揭示客观事物内在要素与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哲学范畴形式、内容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见教材第39页。3、原因与结果是揭示客观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关系的哲学范畴原因、结果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见教材第39-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