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对联阅读答案(20XX年xx市中考语文试题)

漫话对联阅读答案(20XX年xx市中考语文试题)

ID:42231222

大小:17.7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11

漫话对联阅读答案(20XX年xx市中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漫话对联阅读答案(20XX年xx市中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漫话对联阅读答案(20XX年xx市中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漫话对联阅读答案(20XX年xx市中考语文试题)_第4页
资源描述:

《漫话对联阅读答案(20XX年xx市中考语文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漫话对联阅读答案(20XX年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中考语文试题)  漫话对联  金虎  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通常粘贴或悬挂在门上或壁间的廊柱上。  

2、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联。  对联源于何时?可远溯先秦。A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B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C

3、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D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E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语》等。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繁荣的景象。  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例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

4、”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两联字数须相同,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同情况,更不宜有“石”对“石”这样的同字相对;句式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字音声调平仄相对,使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对联还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在此仅举两种。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夕阳无限好,高外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海内存知

5、己,天涯若比邻”,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颈联。  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结婚时,英国女王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小小的对联还真的融合了大文化呢!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1.本文主要说明了对联的定义、、

6、、、意义与影响。  2.区别下列对联的类型。  ①“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属于联。  ②“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联。  ③“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友谊的联。  3.“对联的真正鼎盛是在明清两代,到了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日臻完善,涌现出纪晓岚、袁枚等对联高手。”这一句话是从第自然段中抽出来的,放在A、B、C、D、E哪处最合适?为什么  4.第自然段在层次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第自然段的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6.学校艺

7、术节要出一期“美文、名画赏析”壁报,主题为一副对联,上联是“品美文若饮甘露”,请拟写恰当的下联。  上联:品美文如饮甘露  下联:  答案:  1.种类起源和发展写法  2.①名胜古迹②自勉③题赠  3.放在E处。因为康乾盛世是清代,E处之后说的是晚清。  4.承上启下作用。  5.举例子。具体、直观地说明了对联特殊写法中“集句”的特点。  6.赏名画如沐春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