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227136
大小:26.93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9-11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体会我国历史上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基本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简要内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以学生的讨论与自主探究为基础。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对《史记》的内容和
2、历史地位一目,可以通过简要介绍其内容和其中所体现的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使学生体会《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对佛教传入一目,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对佛教传入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两汉时期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教学重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
3、和《史记》。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教学,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的繁荣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 【教学方法】 采用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二者的有机结合。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 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这也反映出书写工具的落后。在中国古代,xx不用学习五大车的竹简也可达到“学富五车”的程度,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朝代,你知道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新课学习 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4、一、造纸术的发明 二、张仲景和华佗三、历史巨著《史记》四、道教和佛教 一、造纸术的发明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67第一段思考: 在纸发明以前,中国古人用什么作书写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学生:甲骨、青铜器、竹简、帛。 教师展示:陶器、甲骨、青铜器、竹简、帛、石壁等图片。学生:笨重、价格昂贵、不方便 合作探究: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在哪里发现的呢?请同学们看课本P68“相关史事”找到记住回答。 学生:西汉时期,西安灞桥、甘肃天水、敦煌等地发现。教师多媒体展示:世界上最早的纸 教师: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我国已经有了麻
5、质纤维纸。又薄又软,纸面平整光滑,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在此基础上,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是怎样改进造纸术的呢?改进后的造纸术有哪些优点? 学生: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优点:原料容易找到,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逐渐普遍使用。 教师:纸的普遍使用,使xx不用学习五大车的竹简也可达到“学富五车”的程度。那纸是怎样造出来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蔡伦改进后的造纸工序。 教师展示:蔡伦改进后的造纸工序。教师找位学生给同学们读一下。教师:看课本P68“材料研读”并回答问题。学生:公
6、元105年 教师: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汉和帝为了表彰他的功绩,封他为龙亭侯。所以,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 侯纸”。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多媒体展示:造纸术的传播示意图。 教师补充:伴随造纸术传至世界各地,蔡伦的名字也随之传扬。在日本有蔡伦宫;在法国,有蔡伦博物馆;在美国,造纸博物馆里陈列着蔡伦的画像。我国发明和改进造纸术具有世界意义。合作探究:我国发明和改进造纸术具有世界意义! 学生:造纸术的改进是人类文明传播载体的巨大飞跃,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历史与现实: 今天人
7、们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纸”有什么重要意义? 环保专家提供的资料表明:一吨废纸可生产品质良好的再生纸850千克,节省木材3立方米,节省化工原料300千克,节煤吨,节电600度;并可减少大量的废弃物。 意义:①减少污染,保护环境;②节约资源。 教师补充: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节约用纸、爱惜书籍,保护好环境,也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 二、张仲景和华佗 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69“相关史事”,了解坐堂医生张仲景的事迹。 教师: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请同学们看课本P69第二自然段归纳:张仲景的医学贡献有哪些? 学
8、生:东汉张仲景写了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确立了辨症施治的医疗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伤寒杂病论》 教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