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2019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2019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ID:42201158

大小:180.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9-10

山东省聊城市2019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1页
山东省聊城市2019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2页
山东省聊城市2019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3页
山东省聊城市2019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4页
山东省聊城市2019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山东省聊城市2019届高三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年聊城市高考模拟试题语文(三)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前中国要保障网络安全,必须实现技术、产品、服务、系统的自主可控,需要在质量测评、安全测评的基础上增加自主可控测评。网络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民生安全的重要保障。网络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其内涵比传统安全的内涵更加广泛。网络安全审查可分成“安全性”审查和“可控性”审查,其中的“安全性”审查与传统安全的要求相类似,而“可控性”审查在传统安全中强调得比较少,但同样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何为可控性?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个人买了一辆传统汽车,他就拥有了对汽车的控制权,一般不需要再考虑可控

2、性,只需要考虑安全性就行了。但是,如果他买的是自动驾驶汽车,这辆汽车是一件网信产品,那么,它的安全性就变得复杂了。即使汽车本身的安全性没有问题,但它可能被黑客劫持,这时汽车的控制权就落到黑客手里,黑客可以遥控汽车,使其不受用户控制,甚至会造成车毁人亡的严重事故。这就是可控性出了问题。由此可见,对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的网络安全而言,可控性与安全性缺一不可。自主可控是实现网络安全的前提,是一个必要条件。换言之,采用自主可控的技术不等于实现了网络安仝,但没有釆用自主可控的技术一定不安全。因此,为了实现网络安全,首先要实现自主可控,再实现传统意义上的安全,最终再结合其它各种安全措施,达到保障网络安全的

3、目标。针对网络安全,现在普遍实行两种测评:一是质量测评,即对技术、产品、服务、系统等的功能、性能方面的各种指标进行测评;二是安全测评,即支撑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测评,这种测评已有相应的准则、方法、制度,还有专门的第三方机构实施测评。实际上,还应在这两种测评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新的测评维度,即自主可控测评,对技术、产品、服务、系统等的自主可控程度进行测评。在实践中,由于自主可控是一个新要求,技术、产品、服务、系统等的提供者往往都会说自己能够满足自主可控的要求,导致用户无所适从。这就需要加强和规范自主可控测评。自主可控测评旨在客观、科学地评估技术、产品、服务、系统等的自主可控程度,是一项比较复

4、杂的测评。在事关网络安全的重大问题上,自主可控测评应该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还应看到,任何制度都要靠人去实施,人们的认识水平对于实现自主可控至关重要。对企业而言,应提高对自主可控的认识,在规划产品时对技术掌握程度、知识产权合法性、供应链安全等都要有周密的调查和部署,甚至要考虑到在别人切断供应时有没有备份系统顶上去。对用户而言,支持和选用国产软硬件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为自主可控作贡献。广大用户应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及时反馈使用中发现的问题,帮助国产软硬件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更好保障我国网络安全。(摘编自倪光南的《自主可控方得网络安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质量测评、

5、安全测评只属于传统安全测评范畴,而自主可控测评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B.自动驾驶汽车是网信产品,和传统的汽车安全性不同,用户控制权有一定的安全风险。C.对技术、产品、服务、系统等的功能性能方面的各种指标进行测评属于质量测评。D.支撑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安全测评,可以由专门的第三方机构实施测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论证了自主可控测评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必要性,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性。B.文章指出对网络安全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测评,并就三者之间的关系着重论证。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清楚地说明了可控性在网络安全中不可或缺的属性。D.文章从企业和用户两个方面论证了人们的

6、认识水平对实现自主可控的重要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因网络安全审查中“安全性”审查与传统安全的要求相类似已经足够健全和完善。B.实现自主可控这一前提,再实现传统意义上的安全,就可以达到保障网络安全的目标。C.自主可控测评目的在于客观、科学地评估技术、产品、服务、系统等的自主可控程度。D.复杂的自主可控测评是网络安全的重大问题,作者认为自主可控在理论上是一个新要求。【答案】1.A2.B3.C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1984年,在美国波士顿布兰迪斯大学的杰弗里·霍尔和迈克尔·罗斯巴什团队,以及来自洛克菲勒大学的迈克尔·杨团队,各自独立地从果蝇体内

7、克隆(分离和提取)出了Per基因,并且把这个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称为Per蛋白。他们发现,在夜晚Per蛋白会在果蝇体内积累,到了白天又会被分解。由此,Per蛋白会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浓度,以24小时为周期增加和减少,与昼夜节律惊人地一致。1994年,迈克尔·杨发现了第二个节律基因,称为Tim基因。Tim基因可以编码Tim蛋白,后者可以与Per基因产生的Per蛋白相互结合,共同起作用,形成生物节律。迈克尔·扬在实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