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隔震结构

基底隔震结构

ID:42193671

大小:1.46 MB

页数:21页

时间:2019-09-10

基底隔震结构_第1页
基底隔震结构_第2页
基底隔震结构_第3页
基底隔震结构_第4页
基底隔震结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底隔震结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基底隔震结构目录从抗震到隔震隔震支座抗震与隔震比较隔震设计参考文献传统抗震结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传统抗震设计的重点在于发生中小地震时能够维护建筑物的功能,保证财产和人身安全;在发生罕遇大地震时,防止建筑物倒塌,保护人类生命的安全。杆先于节梁先于柱弯先于剪拉先于压传统抗震结构隔震建筑基底隔震建筑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装置(或系统),形成隔震层,使上部结构与地震动的水平成分绝缘即阻隔地震时地面振动向上部结构传递地震力(或振动能量),降低结构在地震下的振动反应的目的。隔震结构的设计前提是隔震层集中地震变形。建筑物基础隔震支座

2、隔震支座隔震支座叠层橡胶支座滑动支座滚动支座天然橡胶系列、高阻尼系列、硅橡胶系列铅芯型、钢板露出型、冷粘接型弹性滑板刚滑板——平面滑板、球面滑板等球支座等隔震支座隔震支座竖向承载性能变形性能复位性能耐久性质量偏差基本性能隔震支座要能长期安定地支承建筑物的重量,即使地震产生水平变形时,支座也要能安定地支承竖向荷载。支座随水平变形产生的竖向变形要尽可能小。隔震支座在支承竖向荷载的同时要能追随水平变形,这时要特别留意竖向荷载可能超出长期荷载的1倍。要具备使建筑物恢复到原位置的刚度。复位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地震后残留变形的大小。设计时需要把握隔震支座

3、刚度的偏差、隔震支座竖向荷载与水平变形之间的关系,也要把握隔震支座产生的拉伸变形与水平变形的相互关系。抗震与隔震比较采用滞变(或粘滞)隔震器隔震的许多概念与传统的控制破坏方法(承载力设计)概念类似。在隔震法和承载力设计方法中,都设计了专门选择的延性部件来承受屈服后若干次反复循环荷载的作用,屈服水平选择成使传递到结构其他部件的力局限于弹性或低延性范围。抗震设计的传递路径不是很明确的,而隔震结构的引导是明确的抗震与隔震比较屈服延长了结构的基本周期,使反应脱离大多数地震地面运动能量集中的周期范围。延性构件的滞变特性消耗了能量,遏制了结构反应。所选择

4、的部件的延性特性保证结构在一系列循环运动过程中有足够的变形能力,使结构作为一个整体经受住地震的冲击。延长周期和提供滞变消能机制使屈服作用发生在专门选定位置上的结构部件内(塑性铰区),结构构件的屈服是固有的破坏机制。为经受住强烈地震动需要结构本身产生大变形。在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中,容许很大的地震力和能量从地面传递给结构。要大大减小传递到结构上的地震力和能量。实际的隔震系统必须在地震时要隔离掉多大地震力与隔震系统可以接受多大的相对位移。提高隔震器的阻尼和柔性来满足可接受的位移及隔离较大的地震力的目的。抗震与隔震比较隔震系统增大了结构柔度因而使结构

5、自振周期增大。减小了结构的地震加速度反应。阻尼的增大会遏制位移的过度增大。传递系数频率比抗震与隔震比较隔震是一革新的抗震方法,它旨在依靠限制而非抵抗地震作用来保护结构不受地震破坏。常规的抗震设计方法是使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变形能力和消能能力,以抵御地震作用力,而结构的峰值加速度反应通常大于地面运动的峰值加速度。隔震限制了地震作用力,因为柔性基础使结构与水平地面运动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耦联关系,结构的反应加速度一般要比地面加速度小。阻尼装置消耗了输入地震动的能量,使传递到隔震结构上的作用力进一步减小。抗震与隔震比较结构特点隔震层减弱这一连接提高自

6、身的抗震能力强化结构刚度与延性房屋与基础牢固连接在隔震层消化能量过滤大部地震波抗震思想技术措施隔震设计可能的破坏形式:设备管线破损伸缩缝破损隔震装置的极限变形碰撞上部结构的塑性化竖向支承能力的丧失下部结构塑性化隔震设计场地条件——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周期不限)上部结构——弹性设计,强度够,不采用延性设计建筑间隔——要足够防止碰撞设备连接——设备管线在隔震层连接处理隔震装置——考虑所有的力学性能维护管理——保证安全性参考文献[1]日本建筑学会编.《隔震结构设计》.刘文光译.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2]R.I.Skinner等著.《工程隔震概

7、论》.谢礼立等译.北京:地震出版社,1996[3]李宏男、祁皑等著.《结构振动与控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