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129717
大小:22.93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9-08
《2019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篇: ——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是对函数概念的深化.它把自变量取相反数时函数值间的关系定量地联系在一起,反映在图像上为: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坐标原点成中心对称.这样,就从数、形两个角度对函数的奇偶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教材首先通过对具体函数的图像及函数值对应表归纳和抽象,概括出了函数奇偶性的准确定义.然后,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举出了奇函数、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和非奇非偶函数的实例.最后,为加强前后联系,从各个角度研究函数的性质,
2、讲清了奇偶性和单调性的联系.这节课的重点是函数奇偶性的定义,难点是根据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函数,让学生经历奇函数、偶函数定义的讨论,体验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其抽象的概括能力. 2.理解、掌握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奇函数和偶函数图像的特征,并能初步应用定义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3.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抽象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学生在初中虽没学过,但已经学习过具有奇偶性的具体的函数:正比例函数y=kx,反比例函数,,二次函
3、数y=ax,,故可在此基础上,引入奇、偶函数的概念,以便于学生理解.在引入概念时始终结合具体函数的图像,以增加直观性,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阐述奇、偶函数的几何特征埋下了伏笔.对于概念可从代数特征与几何特征两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非空数集;对于在有定义的奇函数y=f,一定有f=0;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有f=0,x∈r.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矛盾概念———非奇非偶函数.关于单调性与奇偶性关系,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可以取得理想效果.教学设计 一
4、、问题情景 1.观察如下两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 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 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y轴对称.从函数值对应表可以看到,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两个函数值相同. 对于函数f=x,有f=9=f,f=4=f,f=1=f.事实上,对于r内任意的一个x,都有f=2=x2=f.此时,称函数y=x2为偶函数. 2.观察函数f=x和f=的图像,并完成下面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然后说出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22 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
5、于原点对称.函数图像的这个特征,反映在解析式上就是: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函数值f也是一对相反数,即对任一x∈r都有f=-f.此时,称函数y=f为奇函数. 二、建立模型 由上面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建立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 1.奇、偶函数的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f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f,那么函数f就叫作奇函数.如果对于函数f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f,那么函数f就叫作偶函数. 2.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定义在r上的函数f满足f=f,那么f是偶函数吗?不一定是偶函数) 奇、偶函数
6、的图像有什么特征? 奇、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 三、解释应用 [例题]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注:①规范解题格式;②对于要注意定义域x∈是奇函数,当x>0时,f=x,求f的表达式. 解:任取x<0,则-x>0,∴f=-x。 而f是奇函数,∴f=-f.∴f=x. 当x=0时,f=-f,∴f=-f,故f=0. 3.已知:函数f是偶函数,且在上是减函数,判断f在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先结合图像特征: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猜想f在上是增函数,证明如下: 任取x1>x
7、2>0,则-x1<-x2<0. ∵f在上是减函数,∴f>f. 又f是偶函数,∴f>f. ∴f在上是增函数. 思考:奇函数或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关系? [练习] 1.已知:函数f是奇函数,在[a,b]上是增函数,问f在[-b,-a]上的单调性如何. 2.f=-x3|x|的大致图像可能是 3.函数f=ax2+bx+c,,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函数f是偶函数.函数f是奇函数. 4.设f,g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并且f+g=x,求f,g的解析式. 四、拓展延伸 1.有
8、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吗?若有,有多少个? 2.设f,g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偶函数,试研究: f=f·g的奇偶性. g=|f|+g的奇偶性. 3.已知a∈r,f=a-,试确定a的值,使f是奇函数. 4.一个定义在r上的函数,是否都可以表示为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和的形式? 第二篇:反思 通过参加高中数学新课程的研修,您个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