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

ID:42121161

大小:100.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9-08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_第1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_第2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_第3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_第4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_第5页
资源描述: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陕西省黄陵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重点班)第T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古代先民审时度势,辛勤耕耘,沐日月光辉,与天地同庆,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他们爱玉、尊玉、崇玉,比徳于玉,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玉文化。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古代先民开发和使用玉器至少已有八千年以上的历史。早在距今七八千年的兴隆洼文化、裴李岗文化时期,先民们就已经用透闪石质玉石、绿松石等制作岀了多种形式的的玉器,不仅在切割、打磨等工艺上表现出一定的治玉水平,在东北地区还出

2、现了以透闪石玉为主流的用玉传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境内不仅出现了多支既相互影响,又各具鲜明特征的玉文化,也出现了像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这样的加工、制作、使用玉器的高峰。至先秦时期,以和田玉为主要载体的著名的“玉石Z路”已经形成,并且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扩展,在屮两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屮作出重要贡献。伴随着屮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屮国玉文化也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变化,成一枝独秀。纵观中国的玉器、玉文化发展历史,中国的玉器及玉文化有许多独特之处。如在治玉工具、制作技术、内容、形式及其功用等方面都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其中以种类丰富的“铠”来命名的颇富特征的

3、治玉工具,以镂雕、微雕、大型山子雕、抛光为突出特征的制作技术,以祭祀天地人祖、表现等级身份为主要内容,形式多样、制作精美的礼仪用器,用于反映思想观念与现实生活的广泛题材及其表现形式等,无一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创新与智慧、文化与传统。而近万年未曾出现断裂的玉器发展历史,以及不断吸纳、融合、发展、创新的玉文化发展模式,则铸就了其在世界民族文化史上的辉煌。作为一种有深刻内涵的传统文化,屮国玉文化最突出的特色还在于“以玉比徳”的用玉观念,经过历代儒家学派的传承与发展,伴随着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不断融合,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深深镌刻在炎黄子孙的心里及语言文字

4、系统中。据不完全统计,在汉语的字、词和成语中,与玉有关的多达四五百个。这些字和词语所表示的多是与美好、尊贵、典雅、美妙、高尚、气度不凡、气节崇高等含义有关的。比如:玉貌花容、守身如玉、金玉满堂、玉楼金殿、玉清、玉观音等等。这些词语中有形容人的容貌姣好的,有以比喻人的情操像玉那样洁白无瑕,有形容人的才学精到,有谓财富极多,有形容楼阁宫室的精致优美,有的是道教文化中天帝所居住的地方,有的则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结晶。“黄金有价玉无价”,则很好地反映了玉的崇高地位与价值。而“人养玉,玉养人”,早已广泛流行于爱玉、赏玉、玩玉、珍藏玉的炎黄子孙之间,成为他们的宝

5、贵体验与共识。屮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素有“礼仪Z邦”的称谓,礼乐文明是屮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历代沿革,其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但作为其主旨的关于秩序与和谐的理念未变,并且影响至今。“以玉比德”用玉观念的提出,正是儒家关于“礼”的教化中,引导人们加强自我修养、自律、自善,把社会规则内化为个人的内心尺度的具体体现。“以玉比德”的用玉观念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和仁、义、礼、智、信的哲学、伦理学思想以及外柔内刚、刚柔相济、温柔敦厚、鲜而不垢、坚而不蹙、廉而不刿、表里如一等美学品格,在中国玉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中发挥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摘编自赵朝洪《中国玉文化的独

6、特精神气度》)(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李存山(1)张岱年1909年岀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儿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2)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晩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因为这其屮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小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张岱年在《八十自述》屮说:“我少年时

7、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3)上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此文发表时,编者特附有按语:“切望平津读者不可因敌迫城下,心神不宁,遂尔忽之。同时

8、更宜信:有作出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