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109907
大小:301.6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08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最基础考点系列考点06水资源问题及其措施新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考点06水资源问题及其措施1.水资源相关问题的分析(1)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其人小受下列因素影响:厂年降水量<赤道地区-]水资源丰富年均流大多平径量-丰富—年蒸发量—极地地区一蒸发微弱」流域面积—面积大,地表径流多—沿海地区」(2)水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一一水资源短缺,可按如下思路分析:思维入口供:水资源分布不均水资源少亍(人口多、工^业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供检斤求{生产、生活废水排放量灼污染严重求矛盾十峡水〔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3)我国南北方缺水类型不同:北方因气候较为干旱
2、属资源型缺水,南方则多属于因水污染严重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水资源紧张问题及其解决措施供水紧张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针对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原因措施自然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气候干旱,水资源总量少节约用水人为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浪费严重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市场化,加强管理水资源污染严重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图中甲乙两图为我国两地河川夏季(6〜8月)平均径流量占
3、年平均径流总量百分比图。根据图示资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甲乙两图,我国河川夏季(6〜8月)平均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总量百分比较大的是哪个图示地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分析甲图上相距较近的A、B两地数值差异较人的原因。⑶分析乙图中阴影地区河川夏季(6〜8刖平均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总量百分比较小的原因。(4)依据甲图信息,推断该地区水资源存在的问题()A.时间分配不均B.空间分布不均C.污染严重D.浪费严重(5)根据甲图分析,解决该地区水资源问题的合理措施。【答案】(1)较大的是甲图所在的华北地区
4、。原因:华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受夏季风的彫响大,雨季来的晚、退的早,雨季短,降水集屮。(2)B地位于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儿率大,降水量多;A地位于太行山背风坡,降水儿率小,降水量少。(3)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形成伏旱天气,降水少。⑷A(5)加强水资源管理,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第(1)题,读图可知甲图夏季平均径流量所占比重犬,原因与气候特征有关。第⑵题,据图分析B处为太行山东侧,处在山地迎风坡,降
5、水几率大,A地位于太行山脉背风坡。第(3)题,乙图阴影部分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有伏旱天气,降水少,故所占百分比较小。第(4)题,甲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季节分配差异较大。第(5)题,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分析。“我国某区域水资源来源构成统计图”,元成1~2题。1.A.C.
6、旱③江淮地区梅雨④华北地区夏涝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1.B2.C【解析】第1题,该区域地下水丰富,地表水贫乏,说明降水较少,地表径流较少,可能是我国华北平原。第2题,该区域调水主要从南方长江流域调入,7、8月份长江流域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降水少;7.8月份,华北地区降水较多。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认为,一条河流的水资源合理开发限度为40%。关于河西走廊和海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河西走廊和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A.我国水资源可
7、利用量高于世界平均值B.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是因为开发技术水平高C.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主要是开发河流水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其利用效率【答案】D【解析】由图对知我国河西走廊和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都超过了40%,说明这两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因为这两地区地表水资源较少,水资源短缺,故解决水资源问题主要是要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每道试题4分,共40分昆仑山雪山矿泉水的水源地常年冰雪覆盖,地下水经过50年的过滤和矿化,形成珍贵的雪山矿泉水。冃前,当地政府在水源地建立了保护区,实行全天候水
8、源保护。读图回答1〜2题。昆仑山矿泉水形成过程示意图1.矿泉水形成过程中()A.依次经过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地下径流的流向仅受到地势的影响2.对水源地的保护说明()B.增加矿物质含量,实现物质迁移D.水源的出露得益于独特的向斜构造各种水体构成的水圈空间分布不连续B.水资源是不可循环和再纶的自然资源水体污染会破坏水资源补给的循环性D.地球淡水资源的主体冰川需加强保护【答案】1.B2.D【解析】第1题,矿泉水形成过程中还经过岩石圈;矿泉水形成过程经过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