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105911
大小:161.6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07
《(新人教版)同步辅导学案八上第七单元第22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历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知识梳理知识点一:新式教育的开端1.背景(1)科举制培养的人才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2)—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2.表现(1)新式学堂的创办: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唯一成果。其创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相关链接:北京大学自蔡元培时代以来,一直注重科学研究,是中国科学研究重地,科学氛围浓厚。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从而成为中国的学术中心,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民主、科学也成为与北大密切相关的词汇。这样的历史经过积淀形成了一种具有理想主
2、义色彩的爱国传统,北大师生也不斷地为这样的理想而奋斗并付诸实践。(2)新学制颁布: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以及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3)废除科举制度:1905年,宣布废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相关链接:科举制创立于隋朝。从隋至清,科举制度为中国封建王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淸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知识点二:讴歌光明、鞭挞黑暗的文学、艺术家1.出现时期:五四运动开始。2.使命:批判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3.文学(1)鲁迅:
3、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孔乙己》等。(2)郭沫若:代表作《屈原》。(3)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1)T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4.艺术(1)美术大师徐悲鸿:《愚公移山》。(2)聂耳:《义勇军进行曲》。(3)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典例精析【例题1]清政府决定废除科举考试时,在保守派、洋务派、满清贵族,汉族读书人之间“竟然没有太大的分歧”这表明()A.学子己经不愿意再参加科举考试B.科举考试己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C.科举考试遭到列强强烈反对D.清政府已经无力维持考试费用点拨此题是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及知识迁移能力。科举考试在我国持续了一千三百
4、多年,科举制创立初期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到了明清时代成为统治者加强思想统治的工具,与社会发展也极不相称。因此,B项符合题意。答案B【例题2]清政府迫于形势,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体制形成的标志是()A.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度B.《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C.京师大学堂的创办D.京师同文馆的创办点拨此题是易错题,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和判断能力。虽然洋务运动时期进行教育改革,创办新式学堂,但是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不是新式教育体制。《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建立起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体制。所以选B。答案B【例题3]五四运动以后,神州大地涌现
5、出大批的进步文学艺术家。近代中国的文学巨匠、美术大师、人民音乐家、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等,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近代文艺的主旋律,由此说明这些文艺作品反映的内容()A.脱离现实,与社会生活一点关系没有B.都是虚无缥缈的,可望而不可即的C.纯属艺术虚构,供人们消遣娱乐D.是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点拨此题是分析探究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探究升华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根据所学知识及四个选项的内容判断,近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反映的内容是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答案D拓展阅读徐悲鸿赠"马“的故事rF.:/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国立学府随政府迂来重庆,仅沙坪坝就集中了国立中
6、央大学国立重庆大学等很多学校。遗憾的是沙坪坝学校虽多,却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更不见有能出版和销售进步书籍的地方。因此莘莘学子一再呼吁,渴望有人来玉成这件好事。当时有个名叫陈汝言的江苏人,想顺应民心,办一个“正风出版社”,但苦于缺乏开办经费。李公朴教授献上一计,说:“要钱只有找徐悲鸿。他的画是热门,一匹'马'就卖了500元。”于是陈汝言便从沙坪坝过江来到江北盘溪找到徐悲鸿,大胆讲出了自己的想法。徐悲鸿听完这个小同乡的坦诚之言,沉思片刻,用郑重的语气回答说:“你想办个出版社,我支持。不过要办就得办出自己的特色,应多出版些世界名著和国内的好作品。你回去找中央大学的一些知名教授担任编
7、委,他们答应了再来找我要钱。”几天之后,陈汝言把编委会组织好了又来到盘溪,徐悲鸿立即拿出两千元交给陈汝言作开办经费,并说:“这是我卖的两匹'马'的价钱。”不久,“正风出版社”就在沙坪坝正式开张了,出版了很多享誉文坛的世界名著和国内进步书籍,于是徐悲鸿赠“马”办出版社的事迹便被传为佳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