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儿童如何科学补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儿童如何科学补钙儿童缺钙时,容易出现睡眠不好、多汗、枕秃、晚出牙等表现,但这些表现并不是特异的,不能单纯以某个表现就说宝宝缺钙。缺钙往往有以下表现:1、烦躁不安,常常不明原因哭泣,不容易入睡,就算入睡了也容易惊醒;2、出汗比较多,即使天气不是很热,也容易出汗;3、头发发黄稀疏,枕部脱发圈,后脑勺常会出现脱发的情况;4、比同龄孩子更晚出牙;5、冈门闭合迟,肌无力;6、神情呆滞、表情少,动作和语言都比同阶段的孩子落后;7、前额高突,形成方颅。或常有串珠肋,各个肋骨的软骨增生连起似串珠样,常压迫肺脏,使宝宝通气不畅,容易患气管炎、肺炎;严重钙
2、缺乏可导致骨矿化障碍,出现佝偻病临床表现。8、小孩缺钙还会表现为厌食、智力低下,免疫力降低等症状。但是过量补钙容易引起高钙尿症,增加了泌尿系统形成结石的机会,也导致软骨、骨骼过早钙化,制约了儿童的大脑和身体发育。缺钙儿童如何科学补钙呢?一.选择合适的补钙产品:1.选用适当元素钙含量高的钙,如碳酸钙。因为有些钙制品含钙量很低,如葡萄糖酸钙;有的含重金属较多一些,如海洋牡蛎壳锻制的产品。2、选用产品有正规批号钙剂。既然是药品或营养品,就必然要经过国家药监局或卫生部的审查■所以在给孩子购买钙剂时一定要看清该产品有无药品批号或保健品字号。3.孩
3、子要喜欢。在购买时除了要考虑该类钙的吸收率及服用方式外■还必须考虑到孩子是否喜欢■目前市场上已有水果口味.动物造型的钙片,这些产品无疑会赢得孩子的好感。3.补钙必须要加维生素D。适当补充维生素D能促进钙剂的吸收。如果缺乏维生素D,钙的吸收只有10%。4.不要服用含磷钙剂。溶于水的磷酸钙会排出体外,必然导致钙的流失。而因为食物和水源的问题■国人磷的摄入量已大大超标,因此妈妈选购补钙产品时一定要看清钙剂成分,干万不要给宝宝服用含磷的钙补充剂!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1.食物少盐,有利钙的吸收。钠摄入量高时,人体就会减少对钙的吸收。因此正在补钙
4、的孩子应严格控制食盐的摄入,每天喂1-2次稍有咸味的食物即可。1.食物中的植酸.草酸影响钙的吸收。像菠菜.竹笋.觅菜.毛豆.芟白.洋葱等食物中含草酸或植酸过多,不仅食品本身所含钙不易被吸收,而且还会影响钙剂的吸收。因此在烹调这些蔬菜之前,可先将这些菜在沸水中烫一下,去除其中的草酸和植酸。2.钙与奶制品不可同服。如果在牛奶中加入钙片,奶和钙很容易相结合形成凝块,不仅钙不易被吸收,乳汁也不容易被消化。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喂奶后1-2小时,胃内負物大部分被排空后再给孩子补钙。3.钙剂不可与油脂类食物同吃。油脂分解之后生成的脂肪酸与钙结合形成奶
5、块,不容易被肠道吸收,最终随大便排出体外。4.增加户夕卜活动及运动。皮肤受阳光照身寸后会合成维生素D.能促逬孩子对钙的吸收。每天0.5至1小时;即使在冬季f只要没有风f早晨9点钟以后也可到室外晒太阳。如果在室内晒太阳,一定要把窗子打开,因为玻璃会阻挡住紫外线的穿透。儿童补钙的用量标准小儿补钙需要按照需求来补充,需要注意补钙的用量标准。婴儿处于发育的黄金时期,所以补钙需要严格尊重剂量来补充。小儿的不同时期的需钙量是不一样的,0—6个月的小儿每天需钙量为300毫克;6个月一1岁,每天需钙量为400毫克。1岁内的宝宝每日需要钙为500毫克,1
6、岁以上逐渐增多,4一7岁,每天需钙量为800毫克,之后基本与成年的量相似。所以小儿越小补钙的时候越是要注意用量。除去每日食物中的钙外,如果还有缺钙的状况,可以用钙剂补足缺少的量。食物补钙较药物更安全,母乳及配方奶是婴儿首选的补钙食品。较大的宝宝每天吃300毫升左右的奶,加上蔬菜、水果、豆制品或鱼肉等,就可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在特殊情况下,如患佝偻病、结核病、用激素类药物治疗等需用钙制剂补充,此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相应剂量的钙质。婴儿补钙过量怎么办如果父母发现小儿补钙过量怎么办?这个时候也不要着急,一旦发现钙过量,就应停止补钙,钙过量的
7、症状就会消失。但是,如果给小儿补钙过量严重,骨骼的钙化一旦形成,那么不良的症状可能难以消除,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如果是小儿补钙过量后引起高尿钙症,那么就应该给小儿多喝水,同时限制食盐的摄入,避免进食含有草酸过多的果汁及巧克力等,或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利尿剂。1:1一般,如果是轻微补钙过量,只要停止补钙,副作用基本就会慢慢消失。如果过量严重,那么最好是立即前往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治疗。另外,给小儿补钙是否过量,主要看在喂养中是否有盲目补钙和维生素D的情况。另外,可注意在体格检查时是否发现宝宝前冈过早闭合,骨骼X线检查是否有骨龄提前及组织异
8、常钙化,尿钙检查也可知晓是否摄入过量的钙。总之一旦发现宝宝有初期的补钙过量的症状就应该及时对症治疗,不要等到对宝宝的负面影响过于严重才后知后觉。作为监护人,应该密切关注小儿的发育和日常生活状况,切不可粗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