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

ID:42069113

大小:108.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9-07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_第1页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_第2页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_第3页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_第4页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青年史苑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2期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关汉华(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广州510410)摘要: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以华夏族(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在先秦时期即已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从我国民族融合的历史情况看,其中固然存在政治因素和军事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它蕴涵着不可忽视的经济因素.它不仅是促进民族融合的巨大动力.而且是民族共同体内部产生凝聚力的纽带.本文对先秦,魏晋南北朝,宋元及明清四次民族融合高潮作历史考察:论证了经济因素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关键词:民族融合;华夏族(汉族)

2、;多元一体;经济因素与社会发展中图分类号:K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636(2009)02—0038—05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这期间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不仅奠定了巾华民族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元一体的格局.而且也为秦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两汉社会的大发展奠立了基础历史事实证明.原始形态的民族融合.实源于部落群体的生存本能和经济需要在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时代.当某些群体原有的生存环境出现恶化,经济资源难以为继时,他们必然要寻求突破.或加强与他族交往.以弥补自身之不足:或进行异域迁徙.以营造新的生存空间,获取新的经济资源在这个过程中.一些

3、族群原有的经济生活及群落地域便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在各族相互杂处新的环境里.不同族群成员之问相互通婚便自然产生.致使原有的族别,血缘关系以及语言文化相互混融,民族融合也就成为历史必然可见经济因素乃民旌融合原始的和最基本的动力早在夏代之前.中国远古民族就有"华夏","夷","戎","蛮","狄"等称谓.华夏族原是定居于黄河中下游,以农耕经济为主的族群,其初人数不多,地域亦不大,只是由于它的生存环境较为优越.而农业又是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吸引力,因而逐渐成为凝聚周边各族的核心.其实在春秋之前,夷夏之辨尚不严格.夷可变夏,夏亦可变夷,各族均依据相对优越的生存

4、环境而呈现多向转化的态势,只是在居北的黄帝部族与居中的炎帝部族合并后才明显地壮大起来,并被后世各族尊奉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事实上许多少数民族均声称自己是黄帝,炎帝的传世后裔.如两汉时期的匈奴曾认为:"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1](%l))出白匈奴的刘渊之姓刘.其依据是"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十六国时期他建立汉政权时宣称:"昔我太祖高皇帝廓开大业.孤为群公所推.绍修三祖之业"[2】(101{))意在承继汉统.其后.匈奴族的赫连勃勃在建立夏政权时亦自称:"朕大禹之后.世居幽朔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2](l30《#)曾统一北方,建立北魏王

5、朝的鲜卑拓跋氏亦宣称:"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士,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族)号.……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拓),谓后为跋,故以为(姓)氏."_3]泞i己2出自鲜卑的北周太祖宇文泰亦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逐居朔野."Ⅲ(卷1谛一文哥》)可见他们均以炎黄后裔为荣.其实夏,商,周三代,其始祖均出自"羌","戎","夷"夏禹"本兴于西羌":殷商先祖则出自"戎".故有"戎殷","戎商"之称;"(周)文王生于歧周,……西夷之人也."l5_(悄女'可见三代之华夏族,是在融汇周边各族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当时各族群为求得生存,还

6、必须合作抗御自然灾害.帝舜时期,洪水酿成巨患,九州顿成泽国.禹受命治水.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L6_()这说明当时汇聚于禹集团下的部族群体数量确实不少.通过这种广泛合作,又自然引发各族更大规模的融合.故自夏禹后.那种以单个部族群体组成的"国",其作者简介:关汉华(1963一),男,广东南海人,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38历史教学问题2009年第2期数量便不断锐减.史载:"逮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方于涂山,十损其七;……至周壳!l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国.又减汤时千三百矣."[7]目一)经历春秋诸侯纷争,到战国初年便形成为齐,燕,韩,赵,魏,秦,楚七个大国.当时

7、居东诸族多融于齐:居东北诸族多融于燕;韩,赵,魏则吸纳了不少杂居于河南,河北和山西的少数族;而居西的秦和居南的楚.其时自身已明显华夏化.这种区域性的融合.实为秦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全国统一大业之所以由秦完成.其原因除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以及远交近攻策略运用得当外.其实还蕴含着极其重要的经济因素.考我国古代诸族的经济生活虽然千差万别.但从总体衡量则不外乎定居农耕和游牧两大类型,当时地处西陲的秦国,居于华夏与夷狄交汇地带.其经济则属游牧与农耕的混通型.更易为周边族群所接受.其融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