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032944
大小:27.2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9-06
《清代朴学与实证科学方法之比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清代朴学与实证科学方法之比类研究摘要:实证的方法自孔德捉出以来,逐渐成为科学方法的代表,为公众所接受与普及。清代朴学的治学方法与实证科学方法Z间有着相类似的现象。从一般方法论角度比类清代朴学与实证科学,能够论证得出朴学中具有科学的方法与精神的结论,从而证明屮国传统文化屮早已具有科学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关键词:朴学;实证科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实证科学是西方16世纪以来所形成的科学形态。“实证”一词最初来源于圣西门的著作,奥古斯特•孔德继承了老师圣西门的思想,把实证科学的方法推广到哲学上,开创了实证主义。他把“实证”一词明确解释为“现实的”、“有用的”、“确实的”
2、、“粋确的”、“积极的”、“和対的”,这是孔徳所强调的实证粘神的六大耍素,并明确地把科学方法规定为实证的方法。他说,自然科学的显著进步令人想到,科学方法是一切领域耍遵循的方法。此后,“实证”的观念便成了科学观念的代名词,认为白然科学知识具有客观性、逻辑操作性、经验可证实性,这种观念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清代朴学,乂称乾嘉考据学或乾嘉汉学。它发轲于清初,极盛于乾嘉两朝。朴学的内容主要是对传世古文献进行整理、考订与研究,它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英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名物典制、天算、金石、地理、职官、避讳、乐律等学科门类”,其中涉及
3、到不少科学技术的内容。朴学Z所以能在学术上作出如此建树,与其治学方法的特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科学方法论与科学精神的视角看,対朴学的治学特点与实证科学方法相比类,足以证实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具有科学的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一、客观性与全面性所谓客观性,就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获得对客观事物及白然现彖的真实反映。所谓全面性就是从多方血对事物进行考察,把握对象的各种属性、规定、各种关系等各个方面。这两项是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只有获得可靠的资料,才能保证科学研究结论的正确性。由主张“据古本”,朴学家乂进而反对以孤立论证为立论的基础。在清儒看来,片面地挑选例证必然导致迷误:“
4、偏举一隅,惑滋生矣”,因为他们要求广搜群籍,多方探究。在训诂上,清儒每释一字,往往博考子史百家。戴震说「'凡学未至贯本末,彻精粗,徒以意衡量,就令载籍极博,犹所谓思而不学则殆也。”所谓“贯本末,彻精粗”,即是全面考察,“以意衡量”则是主观臆测,朴学家以前考反对后者,这就使旁搜博讨成为客观性与全面性的原则。二、归纳法与演绎法实证主义者强调,归纳方法是惟一获得真知的方法,因为只有它和直接经验相联系,是对事实进行概括的方法。而演绎方法亦是实证科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演绎模型在近代科学史上完善的过程,是与牛顿创立力学休系的工作一道进行的。归纳法与演绎法都是重要的科学方法。朴学研究中
5、,通过旁搜博讨而广泛地占有材料之后,朴学家又进而要求揭示其中的义例:“稽古之学,必确得古人之义例。执其正,穷其变,而后萇说也不巫。”所谓义例,包拈语言文字领域的条例通则以及古书著述体例等等。戴震首先通过参伍推敲,归纳出3条通则,然后又“以是推之”,运用这3条通则逐句审定,从而对经与注作了明确区分。而徉述考史中更多使用的是演绎的方法,如考证我国上古时代的发明创造,通过演绎分析《补上古考信录》卷上《神农氏》,考证了历史的本来面冃,驳斥了前人关于黄帝时期创造了各种物质文明的臆说。这种会通义例与一以贯Z相统一的考订方法,既反对了重归纳轻演绎的偏向,又否定了以演绎排斥归纳的唯理论
6、观点,比较符合实证的方法。三、逻辑推理与可检验性我们知道,科学逻辑一向是科学方法论的基木课题。逻辑推理虽然不能导致事实的发现,但是只要作为推理的前提条件足够明确,所依据的事实材料足够充分可靠,那么逻辑推理将是从对白然现象的感性认识经过形成概念而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性,形成系统理论体系的重要手段。此外,科学的基木特征之一可以表述为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所谓原则上的可检验性,即是说在逻辑上有检验的可能性。当然,这仅仅是科学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如果说,虚会为“新义”作了逻辑上的论证。那末,实证则进一步为这种论证提供了客观的根据。与遍搜旁讨和联系,清儒注重博证。
7、阎若瑕以毕生经历写出一部《尚书古文疏证》,证明《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乃东晋作品,使宋儒们津津乐道的《大禹谟》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阙中”十六字,所谓“尧、舜、禹相授之法”失去了依据,被梁启超称为“近三百年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乂如,顾炎武在《诗本音》中以假设的形式提出“服”字古音蒲北反,与匐同。后即广泛援引《楚辞》、《诗经》、《尔雅》、《仪礼》诸书屮的材料,以为佐证。在朴学家看来,只有在获得了充分的证据Z后,新义才转化为“I•分Z见”(定论)「'所谓十分之见,必征诸古而靡条不贯,和诸道而不留余意。”在虚会之后,清儒总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