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2000245
大小:2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06
《2014福建卷高中语文高频考点测试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4福建卷高中语文高频考点测试卷参考答案2014年05月16日14:45学大教育我有话说收藏本文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答案(1)别有幽愁暗恨生(2)渐车帷裳 (3)乱花渐欲迷人眼 (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6)无案牍之劳形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答案C解析C项,见:我,指自己。 3.答案B解析①不是关于“为文之道”的观点,而是阐述学者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这一情况。④从文中看,应是吴充来信的话,是吴充的观点。⑥是欧阳修自谦的话,说自己还未能
2、学到“道”,但对求道不会自我满足,停滞不前。 4.答案C解析C项,文中说“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所以“文章也就自然有了文采”错误。 5.答案(1)世上想借助(别人的)赞誉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凭借(别人的)力量然后来求得进升的人,从我这里能获取什么呢? (2)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认为要学的只是文章罢了,因此越是努力越是勤奋却越达不到(道的境界)。 6.(1)诗中描写了自己的隐居生活,闲散、自然、安逸、宁静。(2分) (2)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
3、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2分)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2分) 7.A c解析A项,瑞珏主动找梅交谈,表示对他们两个当初感情的理解,梅为她的大度与善良感动,坦率地向她倾诉了自己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两个女人成了亲如手足的姐妹。 c项,爱斯梅拉达的尸体原本就存放在蒙特佛贡的地窖里,没有失踪。 8.(5分)
4、(1)探春的亲娘舅死了,她按制度行事赏银二十两,母女大闹一场(1分)。探春废除不必要的开支,取消宝玉等人上学的点心、纸、笔的费用和每个姑娘每月的头油脂粉费(2分),并委派园中婆子。媳妇分别承包各项事物,得到了大家的拥护(2分)。 (2)遇见了“八阵图”(1分)。陆逊追袭刘备到了鱼腹浦,见前方杀气冲天,便怀疑有埋伏。打听之后才知道,诸葛亮入川时曾于此堆石列阵。陆逊轻敌,误从“死门”进入石阵,却陷于阵中出不来(2分)。后来,陆逊等人在黄承彦的指引下,才逃出石阵,并从黄承彦口中知道,诸葛亮早已预知会有东吴大将迷于阵
5、中(2分)。 9.(1)要结交益友。(或:交友重品德) (2)孔子认为交友要结交正直、诚信、博学的朋友,就有益;而结交谄媚、伪善、夸夸其谈的朋友则有害,这是侧重交友时对朋友品性的要求,可以在择友时更谨慎,交到益友。孟子认为交朋友,一定要平等,不能依仗自身的优越条件,这是侧重交友时对自我的要求,也有助于交到更多益友。 【参考译文】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
6、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与朋友相交,不依仗自己的年纪大,不依仗自己的地位高,也不依仗自己兄弟的高贵。交朋友,是因为朋友的德行好才去交他,心中不能存有任何有所依仗的思想。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0.A(A项反对“陈陈相因,甚至把前人的欣赏定论移过来,代替自己的赏评”,不等于“不应接触相关的欣赏定论”) 11.D(D项说的“欣赏循旧辙而无新意”的原因。) 12.①对自身的审美趣味、审美眼力有自信。(不受前人定论、狭隘欣赏观束缚。)②欣赏活动只从审美对象出发(或:
7、欣赏活动只针对审美对象)。(不受名流效应、作者职务、非审美因素的干预。)(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13. BC解析B项,“意在表明……”错,这是为了表明其深陷贼道,以盗取他人钱财为快乐,为后文的悔过之切作铺垫。C项,“我”对约翰逊先生造成的伤害还有更重要的——使他陷入生命危机。 14. ①突出约翰逊的热心,说明约翰逊是一个好心人。②把约翰逊的善良与之前“我”偷窃其钱包行为的可耻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偷窃行为的可耻。③是约翰逊命运转折的契机,他因此而被杀,推动了情节的
8、发展。为下文“我”的悔过提供契机并作铺垫。(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给4分) 15.无论是约翰逊被盗钱包还是被人殴打,小说所要提示的是更为深层的社会现实问题: ①信任危机或行善的危机。约翰逊向他人寻求帮助,他人却利用了这一信任而使约翰逊遭受了致命的伤害 ②现实社会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过度戒备和防范。 ③人们对责任的逃避,明哲保身。(每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 (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