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分析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分新口谢道波摘11_墨_分析袁罔滞享'改革的特德育j}吁总结1=II缎嗡'更好坯漾望未来的当滚•—木文从方面对我鬻麓煮j薑11冀麓黛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进行—了冷析1,以期}我国的改革L看所宰篦_0叠0曩1111111j关键蕾屮国渐进式改革制度创新_0_中图夯类号・D62o0r文献标识鸽:囊iOlllOJll薯_・0841决策信息{l:fjl礴)12010年第11期总第71期前,可以先从局部做起,从一个地区,一个行业做起,逐步推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初并没有确立一个一成不变的目标
2、模式,人们只是在”拨乱反正”中意识到应该离开传统体制,却不知道要达到的新体制是什么样的情景以及如何达到.因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往往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修改和调整着•在实践屮表现为农村电圉”城市船海”包围“内地,非国有经济”包围”国有经济,最后实现经济体制整体性转换的独特道路,具有明显的动态性•这一改革方式可以将市场化改革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如地区,产业甚至企业)之内,目的是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改革的试点,可以积累改革的经验,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行改革•在试点范围内的改革的成功又会对更大范围以至全国产生示范效应•先试验,
3、后推广,这种改革方式具有明显的优点:首先,避免大的失误,减少改革风险.以局部的,试验性的方式进行改革,可以避免由于不可能事前掌握改革过程的全部信息就去制定详细蓝图的致命缺陷,增强改革过程的可逆性和可调性.其次,成功的局部改革会形成一种改革的攀比机制,引发”改革饥渴症”•为了获得特许改革所带來的垄断收益一一”经济租”,下级向上级,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争要政策,由强制性地”推着改,变成”争着改”,改革获得了一种自我加强,自我扩散的特征•最后,成功的经验可供潜在的改革者”搭便车”,降低改革中的学习,适应成本.三,体制外先行•双轨过
4、渡这里的体制内是指作为体制改革起点的原计划经济体制,体制内的改革是指对原来计划经济体系的改造,主要是指国有经济的市场化改革:所谓体制外是指改革中新形成的经济体系,体制外推进是指在渐进式转型过程中,由于放松管制而自发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以外形成的市场经济体系,它主要表现为非国有的个体经济济,私营经济,乡镇经济以及外资经济的发展•这样,在渐进式转型中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双线式”的改革策略.尽管双轨制在运行过程中带来了一定的负而影响,如双轨摩擦,信号扭曲,”寻租”蔓延,差距拉大等,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历史进步性.体制外先行,双
5、轨过渡,这一方式的突出优点是:(1)能绕开改革的难点,降低改革成木.先从增量部分进行改革,阻力小而收益大.增量改革又会产生连锁反应,为存量改革创造条件,推动改革深入⑵有利于维持改革过程屮稳定与速度两种要求Z间的平衡.率先改革的部分,市场机制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维持必要的增长速度•另一部分则计划机制和行政命令在较大的程度上起作用,在现实中对于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3)双轨制是一种新旧体制兼容的过渡性制度安排,内含市场机制进入,扩大机制,保证了新旧体制的衔接,交替.正是体制内改革与体制外推进相结合,保证
6、了我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协调进行.四,增量改革逐渐向存量改革过渡与体制外改革不同,増量改革是在计划体制内实施的一种改革方式•其基本思路是:
7、口体制的”存量”部分(亦可理解为核心部分)暂时不变,在体制的”增量”部分(可理解为体制的外围部分或边际部分)首先推行新体制,随着体制”增量”部分占体制总量的比重增大及对”存量”部分的辐射力增强,再逐步推行体制”存量”部分改革,最后完成向新体制全面过渡「双轨制”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并存,成为增量改革的表现形式.无论是全局性改革述是局部环节(特定领域)的改革都呈现增量改革(”双轨制”)的特征
8、.就改革全局而言,改革先从体制外围部分一农村开始撚后再拓展到城市:从非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崛起再推至国有企业改革:从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再逐渐推至沿江城市乃至内地城市•体制的外围部分由于改革阻力小且情形最为困难而先行改革,由此激发出巨大的活力,强烈的示范作用及日渐明显的竞争压力促使体制的核心部分也推行变革.就特定领域(局部环节)的改革而言,譬如价格改革,外贸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住房体制改革,劳动就业改革等等,无不体现”双轨制”特征.具体做法是,允许国有企业或农民在完成政府给定的任务指标后,对于增产增收部分,可以
9、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自主决定价格,销售方式和收益分配:国有企业的工人,可以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即用计划经济中的企业与工人隐含的”合约条件”对待老工人,而用自由缔约的方式来聘用新工人等等•增量改革是渐进式改革的重要特征,它在尊重原有计划制度及其界定的利益格局的前提下,实现了市场机制在计划体制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