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989813
大小:117.93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9-05
《分布式能源项目立项申请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分布式能源项目立项申请报告一'分布式能源项目背景据介绍,两年以来,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形成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11个专项规划为骨干,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工业“四基”发展目录等绿皮书为补充,各地落实文件为支撑,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面协同的政策体系。同时,创新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还成立了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培育建立了19家省级创新中心。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不断深化,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载体不断涌现。此外,质量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产品实物质量不断提升,原材料、重大装备等领域部分产品质量接近国际先进
2、水平,企业和产业集群品牌培育成效显著。城市试点示范开局良好,批复同意宁波等12个城市和4个城市群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o二、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一)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分布式能源投资项目。分布式能源项目立项申请报告一'分布式能源项目背景据介绍,两年以来,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形成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11个专项规划为骨干,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工业“四基”发展目录等绿皮书为补充,各地落实文件为支撑,横向联动、纵向贯通、各方面协同的政策体系。同时,创新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还成立了首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动
3、力电池创新中心。培育建立了19家省级创新中心。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不断深化,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载体不断涌现。此外,质量品牌建设取得新进展。产品实物质量不断提升,原材料、重大装备等领域部分产品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企业和产业集群品牌培育成效显著。城市试点示范开局良好,批复同意宁波等12个城市和4个城市群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o二、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一)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分布式能源投资项目。所谓"分布式能源"(distributedeergyresources)是指分布在用户端的能源综合利用系统。一次能
4、源以气体燃料为主,可再生能源为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二次能源以分布在用户端的热电冷(值)联产为主,其他中央能源供应系统为辅,实现以直接满足用户多种需求的能源梯级利用,并通过中央能源供应系统提供支持和补充;在环境保护上,将部分污染分散化、资源化,争取实现适度排放的目标;在能源的输送和利用上分片布置,减少长距离输送能源的损失,有效的提高了能源利用的安全性和灵活性。目前国内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分布式能源情况如下: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有一批以油、气为燃料的分布式热、电、冷工程投入运行,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
5、会效益。(二)项目承办单位承办单位名称:滁州某某有限公司。项目规划设计单位:泓域咨询机构项目战略合作单位:某某集团、某某研究机构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综述(一)项目建设选址本期工程项目选址在滁州某工业园。(二)项目建设地概况滁州,简称滁,古称涂中、清流、新昌。是安徽省省辖市,是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核心圈层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南京市江北门户,国家级皖江示范区北翼城市,皖东区域中心城市,江淮地区重要的枢纽城市。滁州地处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西端,安徽省东部,苏皖交汇地区。全市设2个区、管辖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
6、土地总面积1.3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3.8万。滁州早在先秦时期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区),三国设镇,南朝建州,隋朝始称滁州,因滁河(涂水)贯通境内,又“涂”通“滁”,故名为“滁州”。滁州吴风楚韵,气贯淮扬,接壤金陵西北,为六朝京畿之地,自古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三)项目用地性质本期工程项目计划在滁州某工业园建设。(四)项目用地规模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属于工业项目建设占地规划区,建设区总用地面积40540.26平方米(折合约60.78亩),净用地面积405
7、40.26平方米(红线范围折合约60.78亩),土地综合利用率100.00%;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按照分布式能源行业生产规范和要求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分布式能源制造和经营的规划建设要求。(五)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50.42%,建筑容积率1.63,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7.56%,固定资产投资强度212.98万元/亩,根据测算,本期工程项目建设完全符合《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文件规定的具体要求。四、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一)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是国民经济
8、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它的兴衰印证着国家的兴衰。历史上中国曾是制造业第一大国,1850年前后旁落他国。经历了150年后,2010年我国再次成为制造业“世界第一”。在此背景下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无疑为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指明了方向。(二)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