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986427
大小:105.43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9-05
《不锈钢烧结网投资项目立项申请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不锈钢烧结网投资项目立项申请报告一'不锈钢烧结网项目背景之所以我国能够成为“世界工厂”,很大程度上基于两个原因:一是我国“人口红利”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形成;二是发展初级阶段人们向往致富的愿望极为迫切,追求速度与规模,但也导致了对资源、环境、能耗等问题的认识不足。当下,需要正视的是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无法承受之重。如此背景下,中国制造要寻求转型升级,就必须在方向、重点等关键环节探索规划全新的应对之策并且及时推进予以落地实施。二、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一)项目名称项目名称:不锈钢烧结网生产制造项目。(二)项目承办单位
2、承办单位名称:达州某某有限公司。项目规划设计单位:泓域咨询机构项目战略合作单位:某某集团、某某研究机构三、项目建设选址及用地综述(一)项目建设选址本期工程项目选址在达州某工业园。(二)项目建设地概况达州是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东部,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资源富市、工业重镇和交通枢纽,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素有“中国气都、巴人故里”之称,是国家“川气东送”工程的起点站。达州历史悠久,自东汉建县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历为该地区州、郡、府、县所在地。达州地处川、渝、鄂、陕四省市结合部和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是国家规划定位的成渝经济圈、川东北城市群重要节点
3、城市,是四川对外开放的“东大门”和四川重点建设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达州是中国179个公路运输主枢纽之一和四川省12个区域性次级枢纽城市之一,达州火车站是西南第四大火车站,达州境内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完备,是四川省通江达海的东通道,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达州物产丰饶,资源富集。享有中国芒麻之乡、中国黄花之乡、中国油橄榄之都、中国富硒茶之都、中国香椿第一县的美称。2016年7月,达州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2016年12月,被列为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6年12月,被推选为2016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三)项目用地性质本期工程项目计划在达州
4、某工业建设。(四)项目用地规模项目拟定建设区域属于工业项目建设占地规划区,建设区总用地面积33003.16平方米(折合约49.48亩),净用地面积33003.16平方米(红线范围折合约49.48亩),土地综合利用率100.00%;项目建设遵循“合理和集约用地”的原则,按照不锈钢烧结网行业生产规范和要求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符合不锈钢烧结网制造和经营的规划建设要求。(五)项目用地控制指标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52.17%,建筑容积率1.62,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5.76%,固定资产投资强度221.46万元/亩,根据测算,本期工程项目建设完全符合《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5、》(国土资发【2008】24号)文件规定的具体要求。!1!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一)中国制造2025近现代以来,制造业始终是一国经济发展并走向强盛的基础。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强国之路,均基于规模雄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强、发展质量好、产业链国际主导地位突出的强大制造业。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摆脱贫穷与落后,实现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追赶甚至超越,也是通过推动工业化、发展制造业来实现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证明,没有坚实的制造业支撑,必将导致经济体的不断虚化和弱化。鉴此,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吸引和鼓励高端制造回流本土;新兴经济体不甘落后,希望借助更有利
6、的比较优势,编织制造大国梦想。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在“双向挤压”的挑战中杀出一条血路,化挑战为机遇,强筋固本、夯实根基。(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展望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发展,一是增强制度内生增长机制的建设,在政策倾斜扶持,人才、资金、市场等资源配置优先,夯实竞争的基础。二是更加重视从需求端拉动产业发展,综合并用各类手段培育新兴产业市场。三是把握好中国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比较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发展重点和优势产业,加强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结合,推进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四是围绕重点领域集中力量突破制约产业发展
7、的技术进步核心关键问题。(三)经济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要有新考量。中高速增长、中高端水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增长动力转换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眼下,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不仅表现在人口、土地等红利逐步消减,拉动增长的'‘旧动力”逐步下降,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传统支柱产业那么大的拉动力,新的增长“发动机”马力不足,新旧动力“青黄不接”;还表现在不少地方、行业和企业正在承受着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表现在经济增速“下台阶”让一些长期掩盖的老矛盾、老问题“水落石出”。能不能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开放和调整结构的力度,在于我们能否摒弃那种不合
8、时宜、不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