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984994
大小:63.77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05
《《我与地坛》说课稿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与地坛(节选)》说课稿学校:韶关市第二中学姓名:易燕琼《我与地坛(节选)》说课稿一、教材简析此文是粤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散文单元扩展阅读篇目。作者史铁生以质朴深挚的语言,沉静地向读者讲述了自己经受命运打击之后的心路历程,袒露了自己在地坛中多年静思人生之所得。文章主要围绕生死、命运等人生终极命题展开,也涉及作者对亲情、爱等永恒话题的感悟。《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3万字。原文篇幅较长,课文节选的是第一和第六部分。编者在选辑编排课文时,将侧重点放在了思考人生,感悟作者面对厄运的态度这一层面,而这样的感悟
2、又来自于作者对地坛中的景致的观察以及细腻的描写,优美的文笔下蕴含的是沉郁而深厚的情咸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将教学三维目标拟定为1、知识与能力:品赏散文语言2、过程与方法:仔细研读文中优美的写景片段,感悟这些文字中体现出来的生命意识,提高揣摩咀嚼语言的能力,联系上下文关键字词仔细品读,还要联系文章的中心和情感倾向细心领会。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作者身上学习坚强面对厄运病获得生命升华的豁达态度三、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釜学重点是把握作品的细节,体会其语言魅力。此文是散文,散文讲究真性情,它不受拘束,自由自在,逞心而言。由于文章阅读量大,在课
3、程设置上又只是一篇拓展性阅读的文章,不宜丛生枝节,讲得过于繁杂。因此教学设计应力求凝练简洁,通过对几个核心问题的设置与研讨来突出品味思想内涵和品赏写景语言两个重点。本文是一篇散文,品赏散文的语言品和味思想内涵是教学的重点,,亦是此文的难点。四、学情与学法对于缺少人生阅历和足够思悟能力的高一学生来说,这篇文章的思想深度及其沉重的语言是一个不小的障碍。但对于自我心灵审视和人生意义的思考是每一个人将不得不从事的工作。因此,结合对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充分调动学生人生经验,引导学生品赏咀嚼语言,联系文章的中心和情感倾向细心领会,独处深藏其中的情感和态
4、度,引导学生由人及己,学会对自己的人生面对不测的命运。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扫除阅读障碍,把握文章大意。其次,通过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筛选相关的写景语言,交流讨论,了解“我”与“地坛”之间的关系,并品味沉静优美的语言,结合为人熟知的名人与厄运作顽强抗争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史铁生面对人生问题的认识和态度,尝试对生命之意义作有价值的追索。最后,作为对文章的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由人及己,学会面对自己的人生,面对不测的命运。五、教学方法在学习此文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冰心的《霞》和《我的家在哪里》,对于散文
5、的鉴赏方法学生已有一定的了解,此文又是自读课文,因此,主要是给学生充分的咀嚼品赏散文的语言,进而理解作者的情感。1、朗读法扫清语言障碍,品悟情感2、抓关键词句法重点理解品赏3、讨论法、谈话法交流互动4、提问法引导探究六、教学过程根据本文的特点,结合学生认知具体情况,将此文的学习分成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一、导入由题目直接导入,对题目质疑,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阅读。1、我是谁?我是什么人?(大问题拆分为小问题)2、地坛是个怎样的地方?3、我和地坛有什么故事,有什么关系?(设置三个问题统领全文阅读理解,化繁为单)4、(幻灯片展示文中可能会造成阅
6、读障碍的字词,并让学生先朗读一遍)二、整体感知(读课文,把握了解文章中心内容,即回答课前导入的问题)1、在文中找出介绍“我”的段落或语句(要求学生朗读)(幻灯片展出作者的相关介绍补充)2、在文中找出介绍地坛的段落或语句(幻灯片展出地坛的相关介绍补充)(要求学生朗读)3、提问:文中说“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我”与“地坛”的关系,学生此处会生疑:究竟为什么这样的“我”要去那样的“地坛”,是什么吸引我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所描述的“我”是个怎样的“我”,“地坛”是怎样的“地坛”,抓住一段话中的关键词,重点字词,如“
7、废弃“”冷落很少被人记起“之类的词句,与”我“自身情况的相似点,这与《霞》中悟出景中寓理的思维方法相似。于是可以得出:地坛与作者的处境是不谋而合的,是同病相怜的,可以说是”同是天涯沦落人“,有着这种微妙的情愫。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V地坛被人遗弃<同病相怜走过繁华作者被社会遗弃狂妄历尽沧桑分析后要求学生再次朗读。4、追问:在地坛不仅找到了安慰,还悟出了什么道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8、死是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当然“同病相怜“只是情感上的寄托,还是精神上的支柱。三、作业加问:这对生命的感悟由何而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作者对地坛古园中细致入微的景物描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